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9月7日在靖西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县长 玉云峰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十四届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一、五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
2006年10月履职以来,县十四届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共铸辉煌。这五年,是全县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发展成果最丰硕的五年,我们提前和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和县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取得了新的成就:
综合实力实现大提升。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71.67亿元,比2005年增长2.19倍,“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6.3%,比“十·五”高17.2个百分点,人均GDP 达14098元,比2005年增长1.69倍;财政收入达7.51亿元,比2005年增长3.15倍,年均增长32.9%,首次跨入广西十强县行列,排名全区第8位。综合实力跃居百色市前三甲。
产业结构实现大转变。2010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9.54亿元、46.27亿元和15.86亿元,比重由2005年的41.4:26.1:32.5调整为13.3∶64.6∶22.1,产业结构由“一三二”优化为“二三一”,工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蓬勃兴起。
项目建设实现大丰收。五年来,共争取中央投资项目93批次、资金5.63亿元;实施项目320个,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5.0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10.53倍,年均增长60%。
改革开放迈开大步子。组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完善授权经营制度;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与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到2010年末,全县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分别发展到511家8436户,比2005年增加173家2025户,非公经济对财政贡献率达 84%。五年累计引进县外资金283.33亿元,实际利用资金180.55亿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4.9倍和14.2倍,2008年至2010年连续三年荣获“广西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县”荣誉称号。
城乡面貌实现大变化。县城区面积由7.5平方公里扩大到10.5平方公里,总人口超12万人。投入3952万元建成7个新农村示范点,投入6402万元对10个乡镇84个村屯5193户进行了风貌改造。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20%增长到2010年的26.3%。
群众生活实现大改善。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500元,比2005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6.1%;农民人均纯收入2974元,比2005年增长81%,年均增长12.6%。新农合参合率达92%,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1%,基本解决了群众看病难问题。五年来,农村五保供养率达100%,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由110元和35元提高到230元和50元;0—3公里边民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城乡困难群众实现应保尽保;修建水利105处、三面光水利渠道450公里,改善和恢复灌溉面积11.5万亩,兴建提饮水工程356处,解决12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建成廉租住房1200套6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828套7.75万平方米,实施农村茅草房和危房改造7420户,解决3.4万人住房难问题;修建通村四级公路21条391.6公里,通屯道路303条785.1公里,解决了12.56万人行路难问题。全县贫困人口从2005年的11.88万人下降到2010年的8.37万人。
成绩来之不易,发展令人鼓舞。过去的五年中,抢抓机遇显示了我们奋力跨越的决心;破解难题检验了我们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惠民利民彰显了我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服务大项目建设工作中创造的“靖西效率”,展现了政府各个部门转变职能、扎实服务的优良作风!五年来,我们励精图治,全身心投入到建设和发展新靖西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政府各项工作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产业建设内涵提升效益显著。
铝工业园区列为自治区A类产业园区,形成年产氧化铝240万吨、电解铝32万吨、铝深加工20万吨的产能规模;锰工业在整合重组中平稳发展,品牌质量不断提高。电力、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传统工业得到巩固发展。201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118.13亿元,比2005年增长7.2倍,年均增长54%;实现增加值43.35亿元,比2005年增长7.53倍,年均增长53.5%,占GDP总量的60.5%,比2005年提高39个百分点。
我县被列为全国农业(烤烟)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全国首批整县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县;甘蔗种植发展到5.26万亩,糖蔗产业产值超亿元;桑园面积达到1.36万亩,水果面积发展到3.7万亩,中草药种植迅速兴起,面积达5500亩;蔬菜种植达11.8万亩,产量17.8万吨,产值1.4亿元。2010年,全县农业增加值完成9.54亿元,比2005年增长30.1%,年均增长5.4%。
通灵、古龙山景区上升为国家4A级景区,旧州街被评为“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成功创建“广西优秀旅游县”;主动融入桂西旅游联盟,成为全国新兴旅游热点地区。2010年接待境内外游客133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1.04倍。建成龙邦口岸边贸城和新国门联检楼,开工建设国门广场,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口岸服务功能,龙邦口岸顺利通过国家一类口岸验收并正式开放,口岸经济快速发展。2010年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1.91亿元,比2005年增长1.8倍;税费收入1939.68万元,比2005年增长1.7倍。现代物流业初步形成规模,家电下乡、农机下乡、汽车和摩托车下乡等活动不断刺激农村消费活力。201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4.4亿元,比2005年增长1.54倍。
(二)城乡建设功能优化亮点纷呈。
修改完善了县城总体规划,编制龙潭新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城南、城北、城西三大片区等控制性详细规划;建成了海关、排沙城门景观工程、中山休闲文化广场和城中路、城北路绿地广场等公共休闲场所;建成五里片区、铝工业区、银山小区等一批保障性住房工程;改造了城中路、城东路、凤凰路等重点路段;实施了公园河整治、引水补水工程以及河堤路改造工程;完成了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开工建设了环球商业中心、幸福城市广场、环球农贸市场等商贸项目;启动实施通灵、鹅泉、万吉三条进出城大道和龙潭湿地公园等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建成了龙邦排干南疆国门第一村等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对县内二级公路两旁和边境一线村屯进行风貌改造,被列为全市城乡风貌改造成功典范,树立了国门新农村形象。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和创建“广西卫生县城”、“广西园林县城”活动,全面整治城乡“脏、乱、差”现象;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规范土地收储,严格土地卫片(即卫星遥感图片)执法,严厉打击违法占地、违章建筑行为,妥善解决了征地安置等历史遗留问题。市容村貌实现“一年小变样、两年中变样、三年大变样”工作目标。
(三)项目建设量质并重活力倍增。
抓好项目用地、环评、资金等前期工作,争取年产160万吨氧化铝及其配套产业项目落户我县并列入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争取“四高两铁”和靖西至龙邦二级公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兴边富民工程以及4批次32个扩大内需项目等重大项目进入国家投资计划并组织实施。通过多种合作形式,融资3.38亿元推进80多个城建项目建设。县城至龙邦二级公路建成并贯通运营,德保至靖西铁路及百色至靖西、靖西至那坡、靖西至龙邦三条高速公路全线开工建设,靖西至崇左高速公路可行性研究报告获自治区批复实施,以铁路、高速路和城乡公路大网络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交通格局初步形成。完成了一大批涵盖产业、交通、城建、能源、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民生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夯实了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四)财源建设竞相发展保障有力。
着力培植以工业企业为重点的骨干财源,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每年得到中央、自治区财政转移支付补助资金7.12亿元。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加大财政专项资金审计,五年来共节约资金1.64亿元。加强民生投入,五年来累计安排24.97亿元资金用于“三农”、教育、卫生、文化、社保等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占财政预算支出的51%。加强银地协作,金融机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2010年末存款余额达42.3亿元,贷款余额达20亿元。
(五)社会建设统筹协调全面进步。
全面实施学校“五化”建设、校安工程及教职工周转房建设,改善办学条件,顺利通过国家“两基”验收,被评为“中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先进县”;靖西中学顺利通过区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验收,高考上线率、上重点线率连创新高;县职业技术学校被列为全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配备一批学校编外安全协管员和防范设备,校园安全防范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实施了一批乡镇文化基础设施项目,组团参加全市第二届千村农民篮球大赛、第二届运动会,两项总成绩均获全市第二名,重视和加强壮民族文化挖掘、保护、承传工作,修缮了九老亭等一批历史文化景点;组织申报壮族末伦等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旧州被列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全县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0%和86%。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和卫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行“诚信”计生,人口计生各项指标连年控制在区、市下达的任务以内,2010年荣获区、市人口计生工作进步奖。坚决支持驻地部队开展国防现代化建设,双拥工作水平不断巩固和提高,2007年再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荣誉称号,2010年顺利通过“全国双拥模范县”考评验收。
统计、民族、宗教、物价、农机、气象、侨务、修志、民语、档案、老龄、区划、邮政、通讯等工作领域均取得新的成绩。
(六)生态建设扎实推进成效初显。
抓好基本农田保护和土地开发整理,坚守耕地红线不动摇。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和“路、城、点”森林生态群带建设,深入开展“绿满八桂工程”和石漠化治理,五年来完成退耕还林、珠江水系防护林12.3万亩,植树造林6.3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7.7%,县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1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5.27平方米,城乡人居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邦亮黑冠长臂猿保护区申报升级为国家级保护区通过国家林业局评审,建立了县城区和18个乡镇集镇所在地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资源保护区创建工作列全市首位。妥善处置了企业排泥库污染事件,电解锰行业、湖润逻水河专项治理工作先后通过国家和自治区验收。节能减排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四项约束性指标均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
(七)民生建设克难攻坚成果扩大。
五年来,投入近4亿元资金,集中开展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整村推进为重点的扶贫攻坚工程。实施边境0—20公里“兴边富民”行动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投资 2 亿元完成13000多个项目建设。继续深入实施“整村推进”工程,首批72个贫困村和第二批48个贫困村扶贫开发已完成实施并顺利通过自治区验收,惠及群众5.08万户23.55万人。对口帮扶效益明显,争取到区民委、民语委、劳动保障厅、南车集团和广东等对口援助资金2650万元,帮扶6个“整村推进”贫困村,建设3个“整村推进”贫困示范村;实施了南车新村、通业小学、壮族生态博物馆等一批项目。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全面实施农民下山进城工程,每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万人以上,实现劳务经济收入10亿元以上,劳务输出成为农民增收主要渠道之一,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每年坚持集中财力投入为民办好十件实事,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施关爱孤儿“春暖工程”,将全县596名孤儿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每个孤儿月发放330—400元生活补助,优先解决住房问题。建立和完善了临时救助机制,对突发灾害受灾群众、流浪人员、困难家庭大学生实施救助。创新建立工业化失地农民及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保障机制,由县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和信发公司每年按照每采一吨精矿提取1元的原则共同建立地企共建专项基金,给企业建设、采矿征地后人均不足五分地的农民每月发放50—8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扶持涉铝周边群众。投入1700多万元实施新甲乡凌晚屯地震灾民新村一期工程建设,帮助受灾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关注水库移民生活,发放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5023万元,建成移民新村9个。
(八)平安建设推陈出新和谐稳定。
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形成了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妥善处置“两违”户拆迁安置、“4.19”交通事故、蔬菜农药残留事件和“7.11”群体性事件等突发性事件。大力实施“治安联防、矛盾联调、信访联动、维稳联保”等综治维稳“四联”活动,成立了县群众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信访接待大厅,建立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位一体”的调解模式,信访接待、矛盾调解等力量得到增强;完善了治安防控体系,成立了企业综治维稳机构,创新开展了地企共建和治安联保活动,社会治安重点区域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边境管控力度不断加大,社会舆情监控和舆论引导工作有序推进,边境地区和谐稳定。
(九)政府建设求真务实锐意进取。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机关“干部作风整顿年”活动,着力加强干部在综合素质、惠民便民、爱岗敬业、廉洁从政等方面的教育,努力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效能型、和谐型、清廉型机关,机关作风进一步好转。坚持依法行政,全面完成“五五普法”规划,健全完善议事决策机制,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不断提高。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五年来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832件、政协委员提案356件,办复率达100%。加大行政监察和审计工作力度,制定出台了《政府投资项目工程招投标管理办法》、《政府投资项目标外增项增资管理办法》,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竣工决算审计,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和“小金库”专项治理,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给予违纪干部行政处分41人,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得到解决。坚持勤俭办事,厉行节约,政府廉政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各位代表!回顾五年的历程,我们之所以能够在逆境中砥砺奋进,呈现出今天的大好局面,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县干部群众团结拼搏、克难攻坚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县十四届人民政府,向全县各族人民,向驻靖军、警部队官兵和公安干警,向关心和支持靖西建设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成绩令人惊喜,经验弥足珍贵。我们深深体会到: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解放思想,科学谋划,统筹协调,通过加快发展解决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必须坚持项目建设这个核心。积极争项目、引项目、上项目,坚持市场运作、阳光操作,通过大项目带来大投入,为推动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这个关键。注重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坚持统筹经济与社会、城镇与农村、开发与保护、人口与自然全面发展,为推动发展提供循环动力。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根本。始终把改善民生放在首位,大幅度提高民生事业投入,大大改善城乡生产生活环境,提高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为推动发展提供和谐动力。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政府工作与党和人民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较小,人均水平与全区、全市平均水平差距较大;土地、环保、信贷等宏观调控的严峻考验,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还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农村基础设施历史欠帐较多,贫困人口点多面广,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社会事业发展基础薄弱,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不足;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工作有待加强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引起高度重视,并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