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加快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区、市政府的要求及县政府的工作部署,依据靖西县关于“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的编制要求和有关精神,结合靖西实际,科学制定靖西农业“十二五”(2011年至2015年)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落实应对措施,对于促进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全面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 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宏观背景
一、自然资源
靖西县地处广西西南边陲,南与越南高平省茶岭、重庆、河广三县接壤,全县总面积3331平方公里,辖19个乡镇,地势北高南低,最低海拨260米,最高海拨1370米。年均温19.1℃,气候宜人,夏凉冬暖,温差不大。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658毫米。境内生长着多种热带、亚热带以及温带作物,是地方特色农业产品种类和品种繁多的生产区域。
(一)气候资源优势。靖西县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资源优势十分明显,年均日照时数1521.8小时,年平均气温19.1摄氏度,全年总积温6600-7200摄氏度,无霜期长达333天,年均降雨量1600毫米左右,雨量充沛,雨热同期,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春夏秋长,冬寒甚短,温差不大,是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休闲渡假的理想之地。
(二)耕地资源优势。全县耕地面积50.2万亩,其中水田面积25.53万亩,旱地面积24.67万亩,可开垦的宜农荒地2.95万亩。耕地面积中绝大部分为石灰岩溶地貌,成土母质多为石灰岩,根据第二次土壤普查统计,土壤PH值大部分在5.5-7.8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在4.0%以上的水田占66.58%,旱地占50.92%,壤土或沙质壤土占大多数,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土壤条件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三)水资源优势。县内多数河流向四周辐射出境,分属左、右江水系,总的流域面积为3331平方公里。其中,左江流域面积2328平方公里,右江流域面积1003平方公里。河长在5公里、枯水期流量在0.1立方米/秒以上的地表河有27条,地下河有14条。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4.6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径流量27.54亿立方米,地下水含量为7.13亿立方米。
(四)农业物种资源优势。境内植被为热带、亚热带中生性植被,属南亚热带季雨林植被区,包括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据调查,在广西所有农业品种中,除海产品外,在靖西县也几乎都能种植、养殖。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和优势农产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烤烟、生姜、中药材、桑蚕、大果山楂、大香糯、大麻鸭、品改牛等,有的已形成一定规模,如烤烟、桑蚕、甘蔗、蔬菜,“南烟菜北桑蔗”特色产业带初现雏形。
二、经济基础
2010年,靖西县农业总产值为15.36亿元,全县农业增加值完成9.5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74元,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103.12万亩,其中:
——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0.58万亩,粮食总产量19.94万吨。其中,稻谷种植面积23.25万亩,产量为8.05万吨;玉米种植面积36.3万亩,产量为9.96万吨;小麦种植面积1.03万亩,产量为0.07万吨;豆类种植面积10.4万亩,产量为0.84万吨;红薯种植面积8.75万亩,产量为0.96万吨;其他谷物0.85万亩,产量0.06万吨。
——全县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3.51万亩,其中,烤烟种植面积7.55万亩,产量0.8万吨;甘蔗种植面积4.42万亩,总产量20.46万吨;中药材种植面积0.11万亩;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35万亩,总产量0.12万吨;木薯种植面积0.08万亩,总产量0.02万吨。
——其他农作物种植面积9.03万亩,其中蔬菜总面积8.07万亩,产量10.84万吨;食用菌11万平方米,产量6.6万公斤;瓜果类种植面积0.59万亩,产量0.32万吨;青饲料、饲草、绿肥等种植面积0.35万亩。
三、“十一五”期间农业种植业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通过认真贯彻中央和区市县党委、政府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政策和工作部署,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政策,强化措施,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奋发进取,农业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农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科技推广应用水平大幅提高,农民科学技能不断提高,农业投入不断加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2010年,靖西县农业总产值为15.36亿元,比2005年增长29.18%,年均递增5.7%;全县农业增加值完成9.54亿元,比2005年增长30.1%,年均增长5.4%;农民人均纯收入2974元,比2005年增长81%,年均增长12.6%。
(一)粮食生产安全得到进一步巩固。“十一”五期间,靖西县大力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强化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作用等手段,通过推广超级稻、正大619等水稻、玉米良种和“三免”、“三避”、“测土配方施肥”等节本增效的粮食生产实用技术,虽然受到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如08年的冰冻灾害和09年的大旱灾,以及“两迁”害虫等病虫害频发等,仍能实现全县粮食单产逐年提高,粮食总产保持相对稳定的目标,粮食生产安全得到进一步巩固。到2010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80.57万亩,总产19.94万吨,单产由2005年的206.4公斤上升到2010年的247.4公斤,年均增长5.2%。
(二)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我县继续把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实现农民增收目标的重要措施来抓,不断加大对特色农业的投入,同时以加强组织领导、优化区域布局、基地示范带动、出台激励政策、提高服务水平、加强部门协作、抓好督促检查“七项措施”力促特色农业发展壮大。 “烤烟、桑蚕、甘蔗、蔬菜、大香糯、中药材”等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南面乡镇以烤烟为主,北面乡镇以桑蚕、甘蔗为主,蔬菜、大香糯、中药材齐头并进发展的特色产业格局初步形成。2010年,全县完成粮食播种面积84万亩,总产20.69万吨,连续八年实现增产;桑蚕生产得以恢复发展,现有桑面积1.36万亩,鲜茧产量32.1万公斤,产值985万元,同比增加59%;秋冬种面积27.67万亩,同比增1.17万亩;蔬菜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全县蔬菜种植面积8.07万亩,产量10.8万吨,实现产值3.2亿元;生姜、大香糯品质不断优化,助农增收率不断提高。同时,以百色市烟草公司靖西烟草销售部、靖西县龙潭茧丝绸公司、家宝贸易有限公司、靖西县粮油总公司和一些果品加工企业等为龙头的“企业(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初步形成。各龙头企业立足基地建设,外联市场,内结农户,中靠政府,有效地促进了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优质烤烟、白茧丝、大肉姜、大香糯、靖西酸野等产品品牌逐步形成。
(三)农技推广实现历史性突破,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贡献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日益显现。“十一五”时期,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全县大力实施种子工程、沃土工程、植保工程、“三个千万亩行动计划”,大力推广“三免”技术、“三避”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等先进实用技术,其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45.6万亩;“三免”、“三避”技术推广分别达27.8万亩和26.5万亩;农作物秸秆基本实现禁烧,综合利用率达75%。2010年粮食单产246.5公斤,比2005年增18.9%;粮食、蔬菜、桑蚕三大主导产业良种覆盖率分别达75.2%、90.3%和100%。
(四)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活动得到广泛开展,农民生产技能不断提高。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积极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本领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培训工作方案上,重点对 “烟、蔗、桑、姜、中药材”等地方特色产业进行培训,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在培训形式上,采取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大课堂与小讲座结合,专题培训与田间指导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和增加培训覆盖率。“十一五”期间,每年共开展各类技术培训350期以上,培训农民约4万人次,有效地提升了广大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促进了各项农业生产的开展。同时,从2008年起,靖西县农业局与县委组织部一起抓好农民中专班的培训,到2010年,共招收了180名农民中专班学员,这一工作得到市有关部门的肯定,开创了百色历史举办农民学历培训的先河。
(五)农业项目及招商引资工作扎实推进,农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加大农业科技项目实施力度,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是靖西农业为实现“保增长、促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靖西县一直着力于农业项目的申报工作,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对靖西农业的扶持和投入,2004年至2007年连续四年,我县是百色市荣获自治区农业厅审批实施的农业项目总金额最多的县份,项目实施涉及“改善民生”、“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先进实用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等领域。项目的实施,有效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农技干部服务“三农”的效率水平,增强了我县农业发展后劲。坚持“走出去,引进来” 战略,加强区内外交流合作,五年累计引进农业合作项目6个,总投资额860万元。
(六)农业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各项检查活动深入开展,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农业执法检查工作是农业职能部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民实现增产增收的有力保障。为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立足职能,重点加强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深入开展农资市场执法检查。从人员、设备、经费三方面加强对县农业执法大队的建设和完善,以确保农业执法工作能平稳、高效运行。二是以促进我县农业品牌的创建和维护群众食品安全为宗旨,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成立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通过健全机构,完善人员设备、强化管理来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力度,同时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入手,精心组织开展检测工作,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工作人员定期深入到蔬菜生产基地和农贸市场开展蔬菜农药残留监测活动。通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广大农民对农产品安全生产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促进了农民的增收;三是以减轻农民负担为重心,加强执法督查活动。重点抓好规范和完善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严格执行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度和涉农收费公示制、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三方面的督查工作,切实把农民负担减下来。“十一五”期间,县农业执法大队会同县工商、公安、质检等有关部门联合行动,每年出动执法车辆200车次执法人员600人次以上,对全县19个乡镇,42个圩集市场的248个农资经营摊点进行农资打假执法检查,五年来共查处农业违法案件41起,没收未经审定(认定)或不宜在本县推广的种子2334.5公斤,依法收缴劣质、违禁的高毒高残留农药713公斤,封存处理各种不合格化肥20.45万公斤,对相对人罚款6.35万元,防止国家禁限使用的农药和假冒伪劣农资流入市场;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工作人员增强服务的主动性,着力开展以检测蔬菜农药残留为重点的质量检测工作,在蔬菜采收前进行田间检测,采收后上市前进行复测,严格把好生产上市前的产品质量关。同时对市场出售蔬菜和酒店餐馆、学校食堂采购蔬菜进行不定期抽样复测,从生产、流通到食用前实行多层次检测,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卫生安全,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利益作出了积极贡献;县经管站每年牵头组织开展农民负担专项治理工作,经加强对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近几年来,全县19乡镇291个村(街)全部实行涉农价格“公示制”;全县中小学校收费均能进行公示;全县所有乡镇和行政村均实行报刊“限额制”。全县没有违反中央规定出台加重农民负担的文件和项目,没有发现对农民建房、农民进城务工、生猪屠宰乱收费的现象,没有发生因加重农民负担引发的严重事件和恶性案件。
(七)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对农业产业的带动更力。重点发展了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初具规模,成为我县农业农村经济的一大亮点,有效地带动了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全县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2010年完成总产值2.6亿元;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2个,比2005年增加18个,增长4倍多;注册资金474.6万元,吸纳近3000户、1万农民参加。
(八)支农惠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近年来,我县进一步加大支农惠农政策落实的督查力度,全县各有关部门及时兑现了粮食直补、农机购置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移民后期扶持等支农惠农政策,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农民增收。
四、“十二五”农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发展机遇
1、在国际整体经济复苏,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内形势蓬勃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宏观大背景下,农业迎来了“快发展、大发展”历史性的最佳机遇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格局已形成。多年来,靖西县按照“南锰北铝”的产业布局,大力实施“工业富县”战略,促进我县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充分挖掘本县的特色农业资源,全面拓展农业功能领域,致力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业,实施“特色旅游经济兴县”战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靖西工业、旅游在兴起中,县委县政府也加强了工业对农业的反哺机制和探索,尽财政所能扶持农业产业,优化农业发展环境,使靖西在二、三产业发展进程中有效地拉动了农业,将先进的工业思维、技术和装备“移植”于农业,让它变成农业的一部分,从而推进农业的工业化。
2、为深入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和全区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强基惠农政策,各级党委、政府就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为农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又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快靖西农业发展有了更为有利的理论、机制和体制支撑。
3、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越两国构建“两廊一圈”,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强和百色战略性地开发右江三角特色经济区等等,必将有利于我县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构建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靖西作为右江三角特色经济区重要的一角和边境一线改革开放的前沿,必将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同时,靖西也将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合作推进和区域产业大融合中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这将有力地促进靖西优质农产品产业带升级,进一步优化我县农业资源配置,使靖西农产品产地市场地位得到不断巩固。
4、农产品需求持续增长,是顺应消费升级的趋势,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机遇期也随之而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卫生安全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对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因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是新阶段农业生产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近年来,靖西县狠抓特色农业经济,大力推广应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在稳定粮食总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南烟菜北桑蔗”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进一步完善特色优势产业基地的基础设施,加快推动特色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并按照农业生产标准化的要求,提高特色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整体水平,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逐步形成靖西优质农产品品牌。
(二)影响发展的制约因素
1.自然资源约束
一是土地资源约束。首先是农业用地有限,且中低产田的比例大,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及集约化发展;其次表现在农用地产权制度不完善,难以在市场流转过程中达到对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二是水资源约束。首先是旱情严重,降雨时空分布不均衡,季节性农业生产用水难调配;再次是水库库存量不足,我县的农田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水利设施维修和建设工作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够强,水利供水无法满足当前各项农事活动需要,再加上局部灌区设施老化,有效灌溉率不高。
2.劳动力约束
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都为老弱病残人员,造成农业劳力不足和素质普遍较低,限制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直接约束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产业升级。此外,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涉农中介组织的弱小约束农业规模化生产的推进,使生产与经营之间难以建立有效的联系,影响产业链的衔接。
3.市场制约
一是粮食安全、农产品安全和生态安全问题更加引起重视, 国际化农产品质量标准要求高,市场准入越来越严格,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已成进入市场的一大杠杆;二是化肥、柴油等农资价格上涨较大,造成生产成本增加,市场效益低,影响农民开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三是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还存在少、小、弱的缺点,缺少产业化运营。四是农产品市场发育水平低,市场对农业产业化生产的拉动力不强。
4.体制约束
农业管理和服务体制尚不能完全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一是服务职能部门在产前、产中、产后等服务环节上,部门间横向联合有待提高;二是部门系统内,县、乡和村一条线上的服务网络不健全;三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不完善,2002年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农技站的“三权”归乡镇政府管理,乡镇农技人员大部分时间被乡镇政府安排去从事计生、安全生产等乡镇中心工作,造成许多农业技术无法在乡镇得到有效推广;四是农业执法起步晚,相关配套跟不上形势需要,监管服务能力有待提高;五是农业投入机制还不健全,农业生产经费投入不足,造成各项农技推广工作无法得到全面有效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