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民族在特定的地域生活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在长期共同的生产实践和社会交往中,通过社会的约定俗成仪规,形成了特有的民族文化习俗。在靖西这个壮族人口占99.4%的县份,同样形成了众多的特有习俗。比如生育,过去就有一系列的礼仪习俗。
首先是“架桥求子”。夫妻婚后多年不育,长辈盼孙盼子心切,就请道公巫婆主持,在人行岔路口或桥头或村头大树下,用竹片引搭一冥桥,然后摆供三牲水酒祭品,上香烧化金银冥纸,向神灵祈求赐子。而架桥意为接引婴儿魂灵过桥投胎。
有时候此招不灵,还另有一招,即“求花”。壮族民间视“花”为婴儿的化身。夫妻婚后不育被视为缺少“花”根,必须请法力高深的道公巫婆举行“送花”仪式。是时,主家备办一应祭祀之品,请道巫择日登门将寓意“花”的纸花送来并做赠“花”法事,然后将“花”贴在厅堂上的花王聖母神位之下。这就意味着此主家已经求到“花”了,有望来日生儿育女,传种接代了。
经过架桥求花,等来媳妇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后,家人立即在家门口插物作标志,让外人知道本家有人“坐月”,不得乱闯入内。这习俗名叫“插门标”。而门标用物,一般是柚树枝叶,并按男左女右标志插挂。是时,如有冒失者进屋登堂,主家给来者敬上一口酒,意为“解邪化秽”。
添丁添女,喜事临门,婴儿三朝之期派人到外家登门报喜,恭请外公外婆到家里喝“报姜酒”。而外家得讯,立即通报三亲六戚筹集鸡子糯米送去“看婴”。主家就杀鸡摆酒答谢,并蒸上五色糯,染红蛋回赠亲友。这就是“报姜酒”、“看婴”的习俗。
婴儿满月之时,产妇须带些礼品到娘家,俗称“卖月”。意为产妇坐月污秽,如今满月了就将不干净的东西送出门,并表示从此结束坐月,可出门下地劳动了。产妇“卖月”离娘家回夫家时,外婆要送一只半斤重左右的鸡子,俗称“鸡啄奈”(壮语,即啄唾延鸡之意)给小外甥,寓意可以让幼婴少流唾涎,健康成长。
送背带
靖西的壮族人民,每到新婚夫妇生下头胎婴孩满月时,外婆及其亲友便拿着精致美观的背带、衣帽、鞋袜、被巾和雨伞等生活用品前往祝贺。
壮家妇女喜欢用蓝靛麻布缝制一个背带(袋),壮话叫“那”。劳动时,把孩子放进背带里背在身上,便可扛锄出工。而做母亲的总特别宠爱嫁到别人家里的女儿,尤其是当女儿生下头胎儿女时,外婆分外高兴,必亲手缝制一个精致的背带(80年代以后,商品多了,都到市场去买现成的),在外孙子(女)满月那天带领亲友送去。据说,这种传统习俗沿袭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为了庆贺孙子满月,迎接外婆家族驾临,婆家杀鸡宰猪,预备了丰盛的宴席。当外婆一行来到外孙家门时,婆家立即鸣炮欢迎。给外婆家来的亲戚盛上一碗碗水圆,表示生活美好甜蜜,家庭和睦兴旺。有些地方把外婆送来的衣物放在堂上,燃上烛,点上香,外婆口中念道:“芝麻开花啰满村香,敬上粗布哟一小张,亲家人呀莫嫌气,只望孩子快快长。”说完,就开始“抢糯饭”。先由外婆把一大盆糯饭放在背带上面,自己先动手拿了一团,然后招呼众人。于是,大人、小孩蜂拥而上,每人一团,倾刻间抢完糯饭。据说,这样做是希望今后当背带的主人(即外孙)遇到困难时,就会有很多人前来解救帮助。
选好吉时,奶奶用外婆送来的背带背着小孩去“逛街”。一般是奶奶背孙子,如果爷爷已去世,奶奶是“单脚”(寡妇),不能背,由伯婆或婶婆来背。同时把一本书放在孩子怀里,望孩子长大后读书知礼,勤学好问;有的人还放入几根小葱,表示孩子长大了聪明能干,成才有用;有的还在背上系上一把柴刀和一个口袋,希望孩子长大后勤打柴,勤捡猪菜,是持家的能手。奶奶举着外婆送来的雨伞,向东方走去,表示小孩子长大后有胆有识,走南闯北,风雨无阻。在农村一般是围着村子转一圈。若在县城或街圩,必须先走进新华书店,次进商店,再逛市场,忌进饭店,否则孩子长大后贪吃。
起名宴
逛满月街后,婆家宴请宾客,商议给孩子起个理想的名字即“小名”。
产妇“卖月”之后,凡头胎孩子要摆“起名宴”。这天要办酒席,宴请外家及亲朋近戚,目的在于为婴儿起名。婴儿有了名,其父母也跟着改名称为“付×”、“乜×”了。宴席的前一天外家亲戚先行来到,带来背带、毛毯、襁褓衣料之类的婴儿用品,亲友亦送童衣、童鞋帽之类的礼物以示恭贺。
宴席间,酒过三巡之后,主家长辈开口请外家长者为婴儿起名。经过再三斟酌筛选取得一个名字之后,主家就拿来一碗大米放到宴桌中间,然后在座的双方长者,凡同意取这个名字者,一个个将一个“红包”放入米碗上表示认可并祝贺。之后,由婴儿的祖母象征性地为婴儿剃头,而后换上新衣帽,祖母亲自背上小孙子(女),并带上书、笔之类生活学习用品,张开花伞出门到屋外转上一圈,表示送孙子上学去,以祈长大后识文断字,聪明伶俐。
送红蛋
送红蛋,是靖西壮族民间的一种习俗。它表示吉祥和美满。红蛋,是把鸭蛋或鸡蛋煮熟后,在蛋壳上用红颜料涂染而成,是专门送给孩子的礼物。在城乡的好多地方,女儿出嫁后,当第一次带孩子回娘家,娘家人定会染上许多红蛋,在离别时,送给孩子带回家吃。每当某家人孩子满月,当天主家送人的礼物更少不了红蛋,在清晨首先送给左邻右舍的孩子,到了下午再送给前来参加庆贺的亲朋好友让她们带回家给在家里等着的孩子。每当某家嫁女儿时,在喜庆宴会之后,来参加宴会的外家亲戚的每一位有孩子的妇女也会得到成双或几双的红蛋,这就是回赠的礼物。
在屋檐下生小孩
生育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件大事,人丁兴旺、子孙满堂、五世其昌,是传统家庭的普遍愿望。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教更助推了人们对生育的重视。过去生子添丁,人人为喜,但在医药卫生不发达的情况下,又令人多有担心。围绕生子之俗,一为贺,二为忌,三为寿。从孕前祈孕到孕妇禁忌,再到产后的种种保育习俗,无不反映出人们生儿育女,并希望儿女健健康康长大成人的良好愿望。但是在这些习俗中,有些带有浓厚的信仰色彩,有的则带有不同程度的男尊女卑的观念。
在靖西、德保一带居住的壮族人民,至今仍沿袭着一个不好的风俗习惯,那就是孕妇在娘家生小孩必须在屋檐底下。
结婚的女子,初期一般不落夫家,在生第一个小孩之前,多半时间住在娘家,临产前几天夫家才派人来接。如果来不及去夫家分娩,而娘家有兄弟在者,则不能让其在屋里生产,要到屋檐底下去生。否则兄弟“脱灰”(触霉头),日后有灾难,甚至养鸡也不长毛,养猪大如山老鼠,穷困一辈子。如果在娘家的田头地边突然临盆分娩,来不及抬到夫家的,要么雇人临时搭掤住下,要么安排产妇及婴儿在娘家屋檐下住宿,这样,不吉利的东西就被拒之门外了。两三天后婆家才派人来接回去。
由于居住条件如此之差,日夜受到风雨侵袭,严重地影响了产妇及婴儿的身心健康。现在,医药发达了,又有农合养老保险,孕妇产前检查多次,确定了产期,生小孩都住在医院里,有护士辛勤护理,产妇婴儿的安全康健得到了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