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计划规划 > 频道
计划规划

靖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3-07-19 17:38:25   来源:   评论:0 点击:    收藏 | 打印
靖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5月

目 录
 
前  言...............................................................................1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形势....................................................... 1
 
第一节  “十一五”奠定坚实基础.................................................... 1
 
第二节  “十二五”面临的新形势.................................................7
 
第二章  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9
 
第一节  总体要求......................................................................9
 
第二节  发展目标................................................................... 11
 
第三章  建设生态铝锰工业基地,打造广西工业强县.............15
 
第一节  打造百亿循环生态铝基地..........................................15
 
第二节  推动锰工业优化升级................................................. 18
 
第三节  统筹发展其他工业....................................................19
 
第四节  夯实工业发展基础......................................................... 21
 
第四章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2
 
第一节 狠抓粮食生产不放松.......................................................... 22
 
第二节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23
 
第三节 加大扶贫攻坚力度..............................................................26
 
第四节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27
 
第五节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7
 
第六节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8
 
第五章  拓展旅游口岸发展空间,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28
 
第一节  全力打造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 29
 
第二节  全力打造广西西南进出口贸易加工基地...........................31
 
第三节  依托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33
 
第四节  积极发展其他服务业....................................................35
 
第六章  突显壮乡山水边城特色,打造百色次中心城市..................36
 
第一节  构建“两带一中心”城镇发展格局......................................37
 
第二节  实施次中心城市带动发展战略.......................................... 37
 
第三节  加快建设边陲特色城镇带............................................. 39
 
第四节  提高城镇综合管理水平................................................... 40
 
第七章  加快“四高三铁”建设,构建西南通边达海交通枢纽.......41
 
第一节  加速建设铁路、高速公路大动脉..................................... 41
 
第二节  完善县乡村路网建设........................................................ 41
 
第三节  加快交通运输场站标准化建设...........................................42
 
第八章  保持财力强劲增长势头 提高经济社会保障能力..............42
 
第一节  积极推进财源建设......................................................... 43
 
第二节  强化税收征管.............................................................. 43
 
第三节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44
 
第四节  积极争取金融支持................................................... 44
 
第九章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45
 
第一节  加强环境污染防治.............................................................45
 
第二节  大力发展循环、低碳经济.............................................. 46
 
第三节  构建生态安全体系..................................................... 47
 
第十章  统筹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48
 
第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48
 
第二节  积极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51
 
第三节  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52
 
第四节  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54
 
第五节  加强人口计生工作.........................................................56
 
第六节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57
 
第十一章  更加注重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58
 
第一节  着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 59
 
第二节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59
 
第三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60
 
第四节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62
 
第五节  维护民族团结和支持国防建设..............................62
 
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发展活力.....................63
 
第一节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63
 
第二节  积极扩大开放与合作.................................... 64
 
第三节  加快非公经济发展........................................ 65
 
第十三章 健全工作机制,增强规划实施保障能力................66
 
第一节  强化组织保障和工作责任.....................................66
 
第二节  完善和执行经济政策..............................................67
 
第三节  统筹推进项目建设............................................. 67
 
第四节  完善监督反馈机制.........................................68
 
 
靖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前  言

         靖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是按照自治区党委“富民强桂”和百色市委“富民强百”的战略决策,根据《中共靖西县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政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行为,是未来五年乃至十年靖西县经济社会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是“十二五”时期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依据和全县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富民强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适应新形势,抢抓新机遇,完成新使命,实现新跨越。
 
第一节  “十一五”奠定坚实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冻灾害、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灾害,我县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上级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工业、农业、城镇、旅游、口岸五大特色经济,全面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和扶贫攻坚,高度重视改善民生,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提前或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县域综合实力明显提高。“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实现历史性跨越的五年,是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
 
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
 
        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71.93亿元,比2005年增长2.23倍,年均增长26.4%;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9.53亿元、46.27亿元和16.1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41.4:26.1:32.5调整为13.3∶64.3∶22.4;财政收入7.51亿元,比2005年增长3.15倍,年均增长3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3500元和2974元,年均分别增长16.1%和12.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4.40亿元,比2005年增长1.54倍,年均增长21.8%。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5.0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10.53倍。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市排名由中下游稳步上升,部分指标处于前列。
 
二、工业经济实现历史性突破
 
        按照“南锰北铝”的发展思路,积极发展壮大锰工业,引进远大、鑫达、华荣、丰源、靖宏等一批锰深加工企业,引导一洲、鑫源、斯达特、龙共等企业实施技改扩建,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县锰矿采矿证延续登记手续。到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锰工业企业发展到18家,锰工业支撑了“十一五”前半期的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2007年成功引进山东信发铝电集团,建设投资超百亿元的铝工业基地,实现当年开工建设、当年竣工投产的预期目标,铝工业基地列为自治区A类产业园区,2010年铝工业总产值达88.5亿元,铝工业成为县域经济第一支柱产业。同时,统筹发展电力、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工业。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3.35亿元,比2005年增长7.53倍,年均增长53.5%;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0.3%,比2005年提高38.7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我县实现了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大县转变。
 
三、农业农村工作稳步发展
 
        按照“南烟北桑”的发展思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努力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粮食生产在“十一五”期间保持连年增产,烤烟、糖蔗、桑蚕、水果、蔬菜等特色产业基本形成,烤烟生产规模、质量、效益连续八年稳居广西首位。畜牧水产养殖业持续发展。继续推进扶贫攻坚,开展“兴边富民”行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大石山区人畜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大会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建成壬庄西鲁和巴亮、武平大满、渠洋排天、新靖牌引、龙邦排干等一批新农村示范点,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2010年全县农业增加值9.53亿元,比2005年增长29.8%,年均增长5.4%。
 
四、旅游口岸经济日趋活跃
 
        旅游业得到加快发展,建成旧州广西壮族生态博物馆,成功创建通灵、古龙山两个国家4A级景区。成功举办“端午药市”活动和 “天下山水•探秘靖西”全国摄影大展,提高靖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10年,全县接待境内外游客133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1.04倍,年均增长15.3%,旅游总收入3.67亿元,比2005年增长1.45倍。2008年,我县评为“广西优秀旅游县”。加快龙邦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龙邦口岸新国门联检楼,2009年龙邦口岸正式升格为国家一类口岸。改善岳圩口岸和四个边民互市点基础设施,边贸口岸经济日趋活跃。2010年,全县外贸进出口额达到17443万美元,比2005年增长1.8倍。旅游口岸经济有力带动了第三产业加快发展,2010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16.13亿元,比2005年增长1.06倍,年均增长15.5%。
 
五、城镇化进程加快
 
        围绕建设百色市次中心城市的定位,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建成中山休闲广场、城中绿地广场、海关景观、排沙景观、金山绿地广场及县城污水处理项目、垃圾处理项目,新建幸福大道、城中路中延长线等城区道路,拓宽改造了城中路、城西路、凤凰路等市政主干道,开工建设鹅泉大道(西出城)、通灵大道(南出城)和城东路、凤凰路改造工程。切实加强城市管理,打击违法占地、违章建筑,启动创建广西卫生城市,市容村貌得到较大改观。2010年全县城镇建成区规模达10.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超12万人,城镇化率达26.3%,比2005年提高6.3个百分点。
 
六、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
 
        继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靖西至龙邦二级公路和一批通乡镇、通村等级路、硬化路,靖宇客运站及一批乡镇客运站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开工建设德保至靖西铁路和百色至靖西、靖西至那坡高速公路。2010年,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1397公里,比2005年新增642公里。继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重要水库的除险加固,新建改造一批水利设施,新增灌溉面积0.68万亩,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18.28万亩。加快电力设施建设,建成云灵220千伏变电站、新兴和龙邦两座110千伏变电站等一批能源基础设施项目,能源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七、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两免一补”政策,“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积极推进教育资源整合优化,不断扩大办学规模,义务教育毛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高考上线率连年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稳步发展。“科教兴县”战略继续推进,科技兴业成效明显,201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47%。城乡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加快构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基本建立,各种重大疾病防控能力得到加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到90%以上。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覆盖面持续扩大,低收入群体住房逐步改观,城乡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文体事业繁荣发展,基层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运动全面开展。人口计生工作不断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规划目标以内。
 
        国防建设、民兵预备役及统计、审计、监察、民族、宗教、外事侨务、边防、金融、物价、修志、民语、档案、区划、妇女儿童、老龄、邮政、通信等工作也取得新进展。
 
八、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
 
        进一步强化科学发展意识,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大生态公益林保护力度,坚决打击破坏森林和生态环境不法行为,适当提高重点保护区域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森林覆盖率达到47.8%;加强垃圾污水处理,完成县城日处理1.5万吨污水处理厂和日处理160吨的垃圾填埋场建设;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沼气池入户率达到49.4%、倡导使用新能源。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加大重点产业、企业的污染监控和治理,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十一五”节能减排控制指标任务,城乡环境明显改善。
 
九、改革开放与合作不断深化
 
        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林业产权制度;继续深化各项配套改革,建立健全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提高行政效率;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加强“银政”、“银企”沟通与合作,积极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强与周边地区以及东盟国家开展矿产加工、水电能源、农副产品加工、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合作,进一步拓宽招商引资渠道,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对外开放持续扩大。

        “十一五”期间,我县先后获取广西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奖、广西优秀旅游县、中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先进县、第二次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全民健身先进县、广西科学发展十佳县、广西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县、广西科技进步县等荣誉称号。
 
        总结“十一五”的发展,基本经验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通过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解决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二是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抢抓发展机遇,走适合靖西实际的特色经济发展之路。三是必须坚持重点带动战略,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优势资源开发,做大做强五大特色经济,不断提高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为谋划新发展、实现新跨越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四是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关注民生,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大扶贫攻坚和兴边富民工作力度,让广大人民分享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及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果。五是必须坚持弘扬爱国爱乡、乐于奉献、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的边关精神,坚持以对祖国的忠诚维护边疆的安宁,以对家乡的热爱投入靖西的发展,以对事业的负责推进工作的落实,谋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成一件好一件。六是必须坚持抓好社会稳定和安全生产,以铁的措施和科学的办法构建和谐、平安的发展环境。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必须在“十二五”时期坚持和发扬。
 
靖西县“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指     标 单位 2005年
实际数
2010年
初步统计
年均
增长%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8.08 71.93 26.4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亿元 7.49 9.53 5.4
  第二产业增加值 亿元 4.71 46.27 49.3
  第三产业增加值 亿元 5.87 16.13 15.5
2 人均GDP 3082 13881 26.7
3 财政收入 亿元 1.81 7.51 32.9
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7.80 81.86 60.0
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5.38 14.40 21.8
6 边贸进出口总额 亿元 4.21 11.91 23.1
7 旅游接待人数 万人 65.3 133 15.3
8 旅游总收入 亿元 1.40 3.67 19.6
9 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
6409 13500 16.1
10 农民人均纯收入 1642 2974 12.6
11 城镇化率 % 20 26.3 五年提高6.3%

 
第二节  “十二五”面临的新形势
 
        “十二五”是我县奋力追赶、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的发展环境总体有利,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一、主要机遇
 
        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趋势加快,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将成为经济增长新一极,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仍将加速,国际环境对于我县加快发展总体有利。
 
        从国内看,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将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国家高度重视广西发展,继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之后,又制定出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国家在重要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布局、优势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公共服务能力、改革开放合作及解决特殊困难等方面给予项目、资金和政策大力支持,我县从中将获得更多发展机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使得地处中越边境、直接面向东盟的我县区位优势更加突出,将为我县扩大对外开放与合作、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带来历史性的机遇。尤其是广西“两区一带”、百色 “四地一带一枢纽”的加快构建,百色—靖西—龙邦、崇左—靖西—那坡高速公路,德保—靖西—龙邦铁路开工建设,大交通网络的加快形成,将为我县加快开发富集资源、建设重大项目、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兴边富民、扩大对外合作、提升国门形象,构建通边达海交通大枢纽,发展大商贸、大物流、大旅游提供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二、主要挑战
 
        虽然我县“十二五”发展面临比较好的发展环境,但是,我县后发展欠发达县情没有改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改变,我县发展仍面临严峻的挑战。
 
        从内部看,尽管“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主要有:虽然经济总量明显扩大,但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在全市仍处于末位;贫困问题仍较突出,特别是边境0—20公里贫困面更宽、贫困程度更深,因灾因病返贫致贫现象依然严重;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交通仍是制约我县发展的一大“瓶颈”;城镇化水平低,农民增收渠道不多;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仍不合理;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有待加快发展;安全生产、维护社会稳定任务仍然艰巨等。从外部看,全国和全区各地都在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我县加快发展面临的竞争压力持续加大;低碳经济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而我县经济发展方式没有转变,资金、资源、环境等约束更加突出,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难以延续,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将面临严峻的挑战等。
 
        必须居安思危,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准确把握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性任务,真正把思想和精力统一到发展上来,紧紧把握机遇,正确应对挑战,努力开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第二章  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富民强县”新跨越,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开放合作和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改善民生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构筑大交通,发展大旅游,促旺大边贸,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突出民生问题,促进边疆和谐稳定;着力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对外开放合作和生态环境保护,把靖西打造成为全国重要铝(锰)工业基地、全国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基地、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中越边境交通转轴、广西边境进出口贸易加工中心、广西边陲及百色市次中心城市的“三地一轴两中心”, 努力实现“富民强县”新跨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实现“富民强县”新跨越是我县发展的必然要求。“富民”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强县”就是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壮大经济总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全面增强经济实力和软实力。“富民”为本,“强县”为基,两者相辅相成,密切相关。“富民强县”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与坚持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相统一,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相一致,与建设富裕文明和谐靖西奋斗目标一脉相承,反映了全县人民的热切期盼。推进“富民强县”新跨越的基本要求是:

——坚定不移地把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实现“富民强县”的首要任务。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我县所有问题的关键,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以空间换时间、以资源换产业、以存量换增量,努力保持和扩大良好发展势头。
 
——坚定不移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实现“富民强县”的重要支撑。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 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坚定不移地把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作为实现“富民强县”的主攻方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协调和持续性,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坚定不移地把重点突破作为实现“富民强县”的重要战略。坚持特色经济优先,做大做强园区经济,壮大铝锰工业、农业、旅游、城镇、边贸口岸五大特色经济,突出抓好交通等重大项目建设。
 
——坚定不移地把统筹兼顾作为实现“富民强县”的重要着力点。在科学发展的前提下注重速度优先,保持各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区平均水平,正确处理好加快发展与生态环保、城镇与农村发展、经济与社会、开放与开发、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坚定不移地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实现“富民强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继续加大财政对民生的投入,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兴边富民行动和扶贫攻坚工作为重点,最大限度地解决民生问题,强化各项公共服务约束性指标的完成措施,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作为实现“富民强县”的强大动力。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参与多区域合作,积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环境,提高开放质量。
 
第二节  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经过五年的奋斗,到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综合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一个新的重要台阶,基本建成全国重要铝(锰)工业基地、全国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基地、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中越边境交通转轴、广西边境进出口贸易加工中心、广西边陲及百色市次中心城市,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明显进展,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更加宽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进入中国西部经济百强县和广西经济十强县行列,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条件更加充分,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二、具体目标
 
——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到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14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财政收入达到2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2%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96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8%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350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6%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3%以上。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1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2亿元以上,年均增长4%以上;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7%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33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2:69.0:22.8左右,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66%以上。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35%,县城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重点集镇建设初具规模,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城乡统筹发展及城乡一体化取得新进展,初步形成县城优先发展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新格局。
 
——城乡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4600元、5200元以上,分别年均增长12%以上;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0平方米,扶贫开发取得新成效,农村贫困人口明显减少。
 
——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公共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及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到2015年,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0%以上;学前三年受教育率达50%以上,小学入学率达99%以上,初中入学率达96%以上,高中毛入学率达到74%以上,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社区、镇、村级公共卫生医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疾病防治和预防保健能力得到加强;基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进一步健全,城乡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就业规模继续扩大;新农合农民参合率达到95%以上,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2%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面推进,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提高,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十二五”期末全县总人口控制在66万人以内;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百色市下达的任务目标以内;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0%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生态公益林得到切实保护,森林覆盖率达55%。
 
——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依法治县取得新进展,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公民合法权利得到切实保障。社会依法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应急体系和机制不断完善,抵御重大自然灾害和应对公共突发事件能力显著增强。平安建设进一步巩固提高,社会安全生产得到制度保障,社会治安状况良好,社会矛盾纠纷方面的突出问题得到及时妥善解决,人民群众满意度和安全感进一步提高。
 
靖西县“十二五”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建议不要)

  序号 指标名称 计算单位 指标
属性
目标值 年均增长



1 地区生产总值(2010年价) 亿元 预期 145 15%
2 人均生产总值(2010年价) 预期 26078 14%
3 财政收入 亿元 预期 20 22%
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预期 100 4%
  #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亿元 预期 350  
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预期 30 16%
6 边贸进出口总额 亿元 预期 50 33%
7 旅游接待人数 万人 预期 200 8%
8 旅游总收入 亿元   6 10%
9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上年=100 预期 控制在104以内



11 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   预期 7.6 :69:23.4
12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预期 66%  
13 城镇化率 % 预期 35 五年提高8.7
个百分点



14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预期 1  
15 每万人口专利授权数 预期 0.08  
16 科技进步贡献率 % 预期 50  
17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预期 3  
18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 吨标煤/万元 约束 控制在百色市下达任务以内
19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 吨/万元 约束 控制在百色市下达任务以内
20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吨/万元 约束 控制在百色市下达任务以内
21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二氧化硫排放量 约束 控制在百色市下达任务以内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约束 控制在百色市下达任务以内
  氮氧化合物排放量 约束 控制在百色市下达任务以内
  氨氮化合物排放量 约束 控制在百色市下达任务以内
22 森林覆盖率 % 约束 55 五年提高7.2个百分点



23 总人口 万人 约束 66 7‰
24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预期 24600 12%
25 农民人均纯收入 预期 5200 12%
26 农村安全饮水达标率 % 约束 70% 年均提高5个百分点



27 城镇调查失业率 % 约束 控制在4%以内
28 五年累计新增就业 万人 预期 10000 年均增加2000人
29 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套数 约束    
30 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约束 90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约束 93  
  新农合农民参合率 % 约束 95  
31 主要劳动年龄公民平均受教育年限 预期 10  
32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约束 98  
 

第三章  建设生态铝锰工业基地,打造广西工业强县

        按照市委关于加快建设“千亿元铝产业”的要求,依托大资源,发展大工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力打造全国重要循环生态铝工业基地,继续推进锰工业做强做优,统筹发展制糖、建材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到2015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25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96亿元以上。
 
第一节  打造百亿循环生态铝基地
 
        充分利用靖西及周边丰富的铝矿资源,以延伸铝产业链为主线,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以生态园区建设为载体,积极探索铝工业发展新模式,努力构建以氧化铝、电解铝集约化生产为基础,以铝精深加工为龙头,形成产业链条完整、竞争优势明显的铝工业发展格局。到2015年,铝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80亿元以上,增加值75亿元以上,初步建成全国重要循环生态铝工业基地。
 
一、稳定氧化铝产能,扩大电解铝规模
 
        按照合理开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稳定现有氧化铝产能,就地加工转化为电解铝,使氧化铝、电解铝生产有效衔接,同步发展。
 
——努力保障氧化铝稳定达产。建立企业用矿保障机制,制定并严格执行矿山开采计划,加强矿山征地、矿山开采的协调服务,建成禄峒标亮选矿厂,为企业提供稳定充足矿源,确保现有氧化铝产能稳产达产。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更新和工艺改造,推广使用一水硬铝土矿高压加矿增浓溶出等先进技术,提高氧化铝溶出率。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为契机,加快“走出去”步伐,探索建立与国际合作开发机制,开发利用周边境外丰富的铝土矿资源。“十二五”期间,氧化铝生产能力稳定在240万吨,力争实现氧化铝增加值20亿元以上。
 
——大力推进电解铝产能扩张。分阶段、按时序推进电解铝产能扩张,尽快按规划形成64万吨电解铝生产能力。按照铝电联营的发展思路,支持企业在确保完成节能减排指标的前提下,加强电煤保障,保证自备电厂满负荷运行;加快靖西500KV输变电工程建设,积极争取直供电试点,为电解铝产能扩张提供安全稳定的电力保障。支持企业实行电解铝、铝加工一体化经营,鼓励企业以液态铝直供下游厂家,或直接加工铸造大板锭、铝棒、铝杆、铝线。开展电解铝技改项目攻坚,支持企业实施电解铝大型预焙槽扩建工程,积极推广应用铝工业电解槽异型阴极、大型铝电解系列不停电全电流停槽、再生氟化盐等先进适用技术。到2015年,电解铝产量达64万吨以上。
 
二、积极发展铝深加工,延长产业链
 
        鼓励电解铝、铝加工一体化经营,支持企业利用液态铝直接铸造铝材产品。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等铝加工业发达地区的合作,有针对性的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引进一批大型铝深加工企业,重点建设铝板带箔材、节能环保建筑型材、工业型材、铝塑复合材、铝合金轮毂等铸、锻加工生产线,家用日用品、装潢装修等铝制品加工生产线以及氢氧化铝粉、纳米氧化铝粉、金属铝粉等非冶金铝粉项目。鼓励发展汽车和船舶、食品和医药包装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铝深加工产品。积极引导大型骨干企业建立铝型材加工直供模式和定单销售模式,培育铝加工市场。积极发展刚玉、耐火材料、陶球等高附加值产品。到2015年,铝材加工能力达到80万吨、铝粉加工能力达到9万吨,铝加工业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坚持铝工业和相关配套产业同步规划、协同发展,通过铝产业的循环带动,重点发展碳素、氟化盐等配套产业,到2015年,碳素、氟化盐产量计划分别达到70万吨、30万吨,新增产值15亿元以上。加快推进磨矿设备、氧化铝包装编织袋、铝材包装材料、聚丙烯酸钠等配套项目建设。建设铝产品交易市场和铝工业及其配套产品物流中心,形成配套产业联动发展的格局。
 
三、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发展循环生态铝产业
 
——科学采矿,合理用矿,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优化铝土矿开采工艺,规范开采流程,着力推广先进适用采选冶技术、工艺和设备,通过贫富兼采,科学配矿,降低采矿损失率和采矿贫化率。开征铝土矿山开采调节税,提高资源利用率。积极推广洗矿泥浆干法排放,提高洗矿用水回用率。建立健全采矿 “一本证”管理和土地复垦制度,不断改进复垦工艺,实施采矿复垦一体化,复垦率与采矿进度相匹配,最大限度保护铝土矿资源和生态环境。支持、鼓励企业和科研单位合作,研究开发利用铝土矿资源中伴生的铁、镓等矿种;推进赤泥提铁项目,提高赤泥综合利用率。通过优化工艺指标,加强现场管理,降低碱、石灰、新水等消耗,提高氧化铝溶出率、分解率和产出率;支持企业回收废铝进行再生利用,采用高效、低耗、低污染的工艺装备,建设铝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生产线,促进资源利用上规模、技术上水平、产品上档次,减少原矿消耗,延长矿山服务年限。支持企业采用先进适用工艺技术,编制煤铝共生资源利用专项规划,抓好高铝粉煤灰综合利用。
 
——构建铝工业循环产业链。以广西信发铝为基点,建设铝工业及铝配套产业循环产业链,重点抓好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深加工;赤泥—提铁—陶粒—制砖;煤炭—发电(供电、供汽)—粉煤灰—建材;电厂烟气—电石泥—烟气脱硫—石膏等四个链条,推动产业实现集群发展。
 
——切实加强节能减排。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引导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加强对企业的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督促企业改进节能和环保技术工艺,降低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从源头上实现“零排放”;鼓励企业扩大热电联产规模,减少能源消耗,降低企业成本。加强对企业节能减排的监管,削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粉尘及有害废气排放,有效控制各类大气污染物排放,加强园区废水污水无害化处理,努力打造循环生态铝产业。
 
第二节  推动锰工业优化升级
 
一、提高锰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坚持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加强政府对锰矿资源开发的有效管理,整顿和规范矿山开采秩序,继续加大打击非法采矿力度,彻底改变分散开采、无序开采、乱采滥挖、浪费资源的状况。探索锰资源开发利用新模式,引进技术装备先进、资金实力雄厚、管理科学规范的大型矿山企业,积极推动资源开发企业整合重组,组建矿产开采利益共同体,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开采、统一配置、综合开发,努力提高资源开采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浪费,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二、鼓励引导锰系列深加工
 
        度峻岭粉煤灰利害化综合利用支持锰深加工企业分工合作,改变当前产品单一、重复生产的局面,开发和发展高附加值锰盐深加工及后续产业,调优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全县锰行业整体实力。稳定发展高纯电解金属锰、高纯电解二氧化锰、锰铁合金,重点开发四氧化三锰、软磁铁氧体、碱锰电池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延伸锰产业链。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淘汰单条能力为1万吨/年以下的电解锰生产线;引导铁合金企业联合重组,淘汰6300KVA及以下铁合金矿热炉,建设12500KVA以上符合准入条件的矿热炉。到2015年,年产铁合金15万吨、电解金属锰14万吨、电解二氧化锰6万吨、微碳锰铁4万吨、四氧化三锰2万吨、软磁铁氧体2万吨、锰酸锂1万吨、铝锰合金2万吨、高锰酸钾1万吨、碱锰电池2亿只。
 
三、大力培育龙头企业
 
        引导锰加工企业加强联合,加快组建锰业集团,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支持中小企业提高配套生产能力,为龙头企业定点生产半成品和粗加工产品,形成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分工协作、专业互补的关联产业群体,逐步实现锰加工业向规模化、集群化方向转变。到2015年,全县实现锰工业总产值40亿元以上,增加值15亿元以上。
 
第三节  统筹发展其他工业
 
一、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
 
        依托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优势,规划创建轻工业园区,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加工产品品牌,引导企业走 “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道路,把种植、加工、销售有机结合起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努力实现农副产品加工新突破。到2015年,农副产品加工业增加值达到4亿元以上。
 
――改造提升制糖工业。支持企业推进循环经济技改扩建工程,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和设备,推广机电一体化及计算机控制技术,实现制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扶持制糖企业开发新产品、扩大生产规模、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蔗糖综合开发与利用,大力发展蔗糖循环产业,在蔗渣、糖蜜等综合利用上有所突破,形成甘蔗—制糖—热电—蔗渣浆—燃料乙醇—酒精废液和复合肥等生态产业链,提高制糖产业综合效益,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积极发展缫丝业。支持引导缫丝厂采用国际、国内标准进行标准化生产,坚持自主创新,加大产业技术创新研发投入,推进技改扩建工程,扩大生产规模,优化产品结构,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丰富产品档次。
 
――加快发展香糯、果蔬、茶叶等食品加工业。依托我县大香糯、大果山楂、大肉姜、茶叶及无公害蔬菜基地,引进实力强、规模大的区内外知名食品加工企业,培育壮大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动香糯、果脯、生姜、蔬菜系列食品加工企业技改扩建,开发系列产品,打造农副产品知名品牌,通过果蔬加工业带动纸箱、精品包装袋等附属产业发展。
 
二、稳步发展建材业
 
        以铁路、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建设及城镇化加快推进为契机,加强对现有水泥、建材企业的技术改造,培育扶持建材龙头企业,开发适销对路产品,提升产品档次,开拓销售市场,提高环保水平。迁扩建现有水泥厂,将水泥产能提高到年产100万吨左右。积极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利用工业废渣发展环保建材,适度发展木材加工业。
 
三、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业
 
        发挥我县人力资源的低成本优势,大力发展电子、服装、玩具、小商品等劳动密集型工业和铝锰工业延伸的小五金产业;依托特色工业优势,发展编织袋、铝材包装、聚酯饮料瓶、家用聚酯食品袋和垃圾袋等劳动密集型配套产业;依托特色农业资源,大力发展果蔬食品加工、包装以及延伸的印刷等产业;依托特色旅游优势,大力发展民族工艺品加工业;积极培育微小型企业,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十二五”期间,培育形成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布局合理、技术装备水平先进适用、市场竞争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
 
第四节  夯实工业发展基础
 
        打造循环产业园区。按自治区重点产业园区标准,在原有基础上再规划建设占地2000亩以上的铝深加工业园区,加强园区资源整合,统一规划,加快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服务配套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园区道路、供水、排污、物流配送、信息通讯、标准厂房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做到园区污水处理一体化、公共道路交通一体化、产品运输物流配送一体化、相互关联项目建设一体化、管理服务一体化,按照生态循环要求,努力推动工业园区由自治区A类工业园区上升为自治区重点产业园区,打造广西铝工业循环经济典范园区。
 
        加强能源保障建设。按照铝锰产能达产需要,科学测算用电负荷,加大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能源保障能力,重点加强铝工业园区、锰工业基地电力网站的升级改造建设,确保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电。鼓励企业扩大铝电联产规模,扩大自备电厂装机容量,积极争取直购电试点。加强主干电网建设,加快推进靖西500KV变电站、云灵220KV变电站扩容、湖润220KV变电站等项目建设。加强煤、油、燃气等能源保障供应,建立战略能源储备机制,确保能源保障和能源安全。
 
第四章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南烟菜北蔗果”的发展思路,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行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第一节 狠抓粮食生产不放松
 
        继续把粮食生产摆在十分重要位置,促进粮食生产稳产增产,确保粮食安全。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实施“沃土工程”,加强粮食主产区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产出率。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抓好大香糯提纯保种和扩大规模种植,推动杂交玉米良种和优质超级稻种植,积极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稻免耕抛秧技术、水稻防寒育秧技术、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玉米免耕栽培技术、玉米间套种技术及“三免”、“三避”等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建设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广泛采用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科学有效地防治病虫害,促进农田生态良性循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0万亩左右,年粮食总产稳定在20万吨以上;水稻良种年推广面积达20万亩,玉米良种年推广面积达3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入户率达到85%以上。
 
第二节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一、打造全国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基地
 
        以建设整县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示范县和国家烟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县为抓手,重点推进新靖片区和化峒、地州片区现代烟草农业单元示范点建设,在新靖、地州、化峒、新甲、同德、壬庄、禄峒等12个乡镇重点扶持建立整村优质烤烟生产基地。
 
        大力实施科技兴烟战略。高度重视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烟叶生产技术人员和烟农的技术培训。实施优良品种工程、测土施肥工程和病虫害综合防治工程,大力推广集约化漂浮育苗、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等一系列先进实用技术,建立健全烤烟生产技术推广网络,加强烤烟生产技术指导,大力推广三段式烘烤技术,保持全县烤烟标准化生产10项先进技术普及率达100%,保障烤烟各项理化指标达到国内优质烤烟标准。
 
        完善烟草生产基础设施。积极推进烟田、烟水、烟路、烟机、烟站、育苗工场、烘烤工场、防灾减灾设施等八大工程建设,突出烟水、烟路、烟机、烟房四大关键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烟叶生产机械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基础。加强基本烟田建设,大力推广机械化耕作,继续实施烟水配套工程,完善烟区机耕路建设,推广整村连片种植模式,推进密集式烤房群建设。到2015年,烟草年种植面积稳定在8万亩左右,收购烟叶22万担以上。
 
二、大力发展糖蔗生产
 
        抓住蔗糖业发展有利时机,加大对糖蔗产业的政策、资金扶持,加强蔗区路网、水利设施建设,完善“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建立高产高糖示范基地,带动连片种植,迅速扩大糖蔗规模。到2015年甘蔗种植面积达20万亩,原料蔗产量100万吨以上,把甘蔗生产培育成为农业重要支柱产业。 
 
        以“高产高糖”为目标,实施科技兴蔗战略,大力推广高产高糖新品种,尽快完成甘蔗良种换代;大力推广蔗地深耕深松机械化耕作及蔗田测土配方施肥、地膜覆盖等新技术,确保在“十二五”期末三项技术推广率达到90%以上。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全面提升种蔗水平,提高种蔗效益。
 
        加强政府、企业和蔗农之间的协调沟通,督促企业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建立一支强有力服务蔗农的农务队伍,制定完善一整套砍、运管理制度,督促企业严格执行上级糖料蔗收购价格政策,稳定我县原料蔗收购价格,及时足额兑付蔗款,调动农民种蔗积极性,保护蔗农利益。
 
三、扎实推进优果工程
 
        充分挖掘和发挥我县水果产业比较优势、特色优势,通过调整品种结构,优化生产布局,建设示范基地,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水果生产规模和效益。发挥加工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病虫害防治和低产改造,巩固和发展大果山楂特色优势品种。大力推广脐橙类、蜜桔类、蜜柑类等品种,适当发展桃、李、梨等传统时令水果品种,建设柑橘特色亚热带水果商品生产基地和特色水果产业带,争取“十二五”期间每年新种水果2000亩。到2015年,优质果园总面积达5万亩,水果总产量达1.5万吨以上。
 
四、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
 
        积极推广“烟-稻-菜”轮作模式,建设大白菜、肉芥菜、豆角、蕃茄等无公害蔬菜基地,以新靖、新甲、化峒为中心,建立多个千亩连片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加大基地建设投入,加强技术培训,规范田间管理,加强蔬菜安全检测,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推动无公害蔬菜生产规模化发展。通过区域规划调整、基地示范带动,到2015年,建设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7个,建成无公害蔬菜面积15万亩,把我县建设成为广西重要的秋冬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
 
五、积极发展桑蚕种养产业
 
        依托缫丝加工企业,扶持和引导北面石山区巩固发展桑园面积,积极推行桑蚕标准化生产,提高桑蚕生产效益。积极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加快老桑园改造,进一步提高桑叶产量和质量。扶持县缫丝厂进行技术革新和扩大生产规模,鼓励企业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大力支持桑农发展生产,实现蚕茧生产由传统种养向现代种养转变。到2015年,桑蚕种植面积达5万亩,鲜茧产量300万公斤。
 
六、大力发展药材种植业
 
        保护野生中草药资源,建立中药材人工生产基地,把中药材产业培植成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依托梧州制药集团禄峒田七种植基地,利用国家民委、财政部兴边富民补助资金,深入实施“田七回家”工程,培植1600户田七种植示范户,标准化种植田七4000亩,辐射带动5万亩田七种植基地建设。推广山豆根、罗汉果、金银花、何首乌等传统中药材种植,引进扩大迷迭香等市场前景广、经济价值高的名贵中药材种植。发挥“端午药市”宣传促销效应,建立规范化、常态化中药材交易市场,建成中国西南中草药集散地,带动中药材种植业发展。通过建立和完善中药材种植、加工、流通、服务体系,努力实现中药材产业在规模上有大突破,在质量上有大提升。到2015年,各类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10万亩。
 
七、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
 
        加快品种改良,转变养殖方式,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养殖业加快发展。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支持和招商引资,重点支持发展一批千头以上规模养猪企业和百头以上的养猪大户,积极申报无公害产品认证,建设外销型肉猪产销基地,拓展周边地区市场,到2015年,出栏生猪突破50万头。通过果园、林地套养,扶持一批10万羽以上规模养鸡企业和1万羽以上养鸡专业户,辐射带动全县养鸡业发展,至2015年,出栏肉鸡1000万羽以上,生态土鸡10万羽以上。积极发展鸭、鹅、鸽等养殖,建立靖西大麻鸭种苗繁育基地,打造靖西大麻鸭品牌。充分开发利用丰富的草山资源,适度发展奶牛、肉牛、山羊和家兔等养殖。充分利用岜蒙、朋怀等水库和其它水面资源,积极调整淡水养殖品种结构,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养殖技术,引导推动水产业逐步向规模化、特色化、生态化方向发展。到2015年,畜牧业肉类总产量达3.6万吨,水产品产量6500吨以上。
 
第三节 加大扶贫攻坚力度
 
        采取综合措施创新扶贫方式,大力推进新一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程。继续加强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农民合作组织,继续把烟叶、糖蔗、水果、蔬菜、桑蚕、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作为扶贫开发的基础产业来抓,推进产业扶贫。做好果乐乡石漠化综合治理和扶贫开发试点区工作,采取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探索一条生态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扶贫道路。加强与南车集团、广东省对口帮扶单位的沟通联系,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利用扶贫培训基地实施教育扶贫,重点加强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开展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3000人以上,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稳定就业。加强小额信贷资金扶持,增强贫困地区发展能力。到2015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5万人以下。
 
第四节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争取上级资金项目,提高重点流域防洪能力,抓好龙潭河、庞凌河、坡豆河、多吉河和界邦河等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到2015年,完成治理小流域面积34平方公里以上。推进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灌溉渠系建设,做好岜蒙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完成友谊水库、龙潭水库等13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推进农田灌溉渠道、排水渠道、泵站、机井、管道输水节水灌溉、雨水集蓄系统等工程建设,到2015年,新增灌溉面积2.7万亩,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15.58万亩。突出抓好大石山区旱片治理和石漠化治理试点建设,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和特大干旱挑战,继续实施大石山区人畜饮水建设大会战,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227处,解决21.82万人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加强农业、林业、畜牧、农机、气象和农业信息化等服务能力建设,提高抗旱排涝、水利技术、农机推广等农业服务水平。
 
第五节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坚持示范带动,科学规划设计,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村容村貌、农民增收、技能培训、综治管理等方面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村级服务中心建设,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饮水安全、村村通电、村村通等级公路、消除农村危房的目标。继续实施城乡风貌改造工程,突出抓好高速公路、铁路、过境公路、旅游景区周边、边境一线、县城及重点集镇、村屯的风貌改造。积极发挥龙邦排干、壬庄西鲁、巴亮和新靖鹅泉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作用,完成行政村和30户以上自然屯的规划,每年重点打造3个以上整村推进、功能完善的新农村示范点,进一步扩大试点示范,打造一批区级、市级示范名村、名屯。注重村屯规划指导,继续加强民房改造、村屯道路、供排水系统、沼气池、垃圾池、卫生室、文化室建设,绿化美化环境,改善村容村貌。
 
第六节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继续实施农民增收工程,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林下养殖、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服务业,千方百计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把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重要产业来抓,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提高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营造有利于农民就业创业的政策和制度环境,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鼓励农村各类人才成为创业主体,倡导农民外出创业,鼓励就地创业,支持外出农民回乡创业,努力走出一条以创业促就业、以就业带增收的道路;围绕农村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地方特色产业、农民外出就业和创业,大规模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实现以培训兴产业、以产业促增收。建立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的服务网络,健全农民合法权益的保障机制,努力使走出去的农民具备较强的务工技能,留下来的农民掌握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搞创业的农民掌握一定的经营管理知识,着力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积极创造条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第五章  拓展旅游口岸发展空间,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
 
        依托特色旅游资源和边境区位优势,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边境口岸特色的大旅游、大商贸、大物流,构建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中越边境区域商贸中心、现代物流中心,带动房地产、住宿餐饮等服务业发展。到2015年,实现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2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
 
第一节  全力打造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
 
        依托靖西特有的“山清水秀的景观优势、冬暖夏凉的气候优势、南壮区域中心的文化优势、中越边境的区位优势”等,以市场为导向,整合红色革命历史、生态山水、民俗文化、边关风情等旅游资源,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配置,把靖西开发成为全国知名的集观光、度假、休闲、养生、文艺创作、户外运动等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打造成为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到2015年,年接待游客达到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6亿元以上。
 
一、整合提升旅游景区景点
 
        强化政府主导地位,修编完善我县旅游总体规划,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整合提升旅游景区景点,丰富靖西旅游“山水生态文化、壮民族文化、边疆地域文化”内涵,打造靖西旅游整体品牌,提升靖西旅游知名度。“十二五”期间,按照重点突出、分步实施、建设精品的原则,加强与大型旅游集团合作,着力构建“五大旅游片区”:以县城为中心的文化休闲、综合服务旅游区;东南部以自然山水为主的山水生态旅游区;西南部以田园风光、民俗风情为特色的民俗风情旅游区;北部以渠洋湖为重点的湖光山色旅游区;南部以龙邦口岸为重点的边关风情旅游区。打造“四大品牌”景区:通灵—古龙山峡谷群生态风景区、鹅泉—旧州民俗文化风景区、渠洋湖山水休闲度假景区、百里边关画廊风情景区。整合通灵、古龙山峡谷群创建5A景区,捆绑打造鹅泉、旧州4A级景区。开发龙潭湖、渠洋湖、三叠岭瀑布、爱布瀑布、二郎瀑布等新景区,打造底定—邦亮珍稀动植物科普探秘基地、五岭林场休闲养生旅游景区。
 
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加强与区内外重点旅行社合作,主动融入桂西旅游联盟,积极打造广西“边关探秘游”线路,使靖西成为崇左、大新、靖西、那坡边关七日游真正的中转站。重点打造“三条廊道”:百色—德保—靖西—龙邦的南北廊道,大新—湖润—靖西—那坡东西廊道,德天—新兴—岳圩—壬庄—龙邦—孟麻—那坡平孟沿边廊道。开通百色靖西—越南高平跨国旅游线路,拓展靖西旅游发展空间。稳步推进山水民俗旅游线路(德天瀑布—通灵大峡谷—旧州—鹅泉);边关探密游线路(县城—鹅泉—旧州—龙邦口岸);壮族风情游线路(县城—旧州—鹅泉—三牙山—安德—那坡黑衣壮);中越跨国游线路(县城—旧州—鹅泉—龙邦—茶岭—高平)等旅游精品路线。
 
三、实施文旅联创工程
 
        开发靖西壮民族文化优势资源,举办具有靖西本土文化特色和地域风情的三月三歌节、端午药市、牛魂节等旅游节庆活动。加强对文化古迹的保护与利用,开发文化旅游景区景点,提高旅游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继续完善靖西壮族博物馆和旧州壮民族生态博物馆。积极开发壮族服饰、壮族饮食、绣球、壮锦等旅游产品,挖掘包装壮族山歌、壮族戏剧、壮族传统体育等民族文艺产品。继续改造提升旧州绣球街,加强文物古迹、古民居的保护和修复,整治周边环境,把壮民族生态博物馆和绣球街打造成为相互配套、整体协调的壮民族文化名片。
 
四、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围绕创建全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加强县城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县城旅游服务接待能力。加强城镇道路、旅游景区景点的环境治理,改善旅游景区景点的供电、供水、通讯、卫生、餐饮、绿化等条件,净化景区治安环境。加快交通干线到景区景点的连接公路建设,完善县城到各重要景区的旅游交通专线,形成便捷畅通的旅游交通网络。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十二五”期间规划建成8家三星级以上宾馆,提高旅游接待能力;结合新农村建设,建成一批设施配套、品位较高的农家乐接待点,满足不同类型游客需求。鼓励国内知名旅行社在靖西设立分社,培育扶持上等级的旅行社企业。
 
五、积极开发特色旅游商品
 
        加大旅游商品研发力度,提高设计、包装水平,突出新、精、巧,打造旅游拳头产品。在县城建设旅游商品一条街,在景区景点增加旅游商品销售网点,设立旅游购物定点商店,拓宽旅游产品销售渠道。重点开发以绣球为代表的壮族工艺品系列,挖掘、开发绿色食品系列、药用保健品系列旅游商品。建立具有研发、生产、销售功能于一体的旅游商品生产基地,构筑完备的旅游商品市场体系,举办旅游购物节、旅游商品交易会,集中宣传推介特色旅游商品,扩大靖西旅游商品市场占有率。发展民族特色餐饮业,开发民族特色菜品,举办美食比赛,吸引各方游客。
 
六、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
 
        精心设计靖西旅游宣传资料、旅游标识和旅游广告,加强与各种媒体的合作,积极参加或举行各种旅游推介会,利用各旅游景区(点)、宾馆、饭店、车站等场所,加大旅游宣传促销。稳定传统市场,大力开发客源市场,重点抓住节假日和旅游黄金期,形成旅游接待高峰;优先开发区内市场,有计划地拓展珠三角、长三角等客源市场,有针对性地开拓日本、韩国、东南亚和港、澳、台地区客源市场;培育壮大中越跨国游客源市场。
 
第二节  全力打造广西西南进出口贸易加工基地
 
        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和交通环境大改善的历史性机遇,按照百色市关于建设中国龙邦—越南茶岭口岸边境经济合作区的部署,进一步完善口岸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努力把龙邦口岸打造成为广西西南重要的进出口贸易加工基地,力促口岸经济成为我县新的增长极。到2015年,口岸货运量达到100万吨以上,人流量60万人次以上,边贸进出口总额达50亿元以上。
 
一、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
 
        继续加强龙邦口岸基础设施和商贸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口岸广场、扩建口岸货场,新建与口岸配套的那西互市贸易区,完善口岸通信、金融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口岸功能,提高运行效率,构建高效、畅通的通关环境,将龙邦口岸建设成为集一般贸易、服务贸易、跨国旅游、经济技术合作为一体的边境商贸中心。加快岳圩口岸联检楼、口岸验货场、商贸城、边民互市区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争取岳圩口岸升格为国家一类陆路口岸。积极利用国家对边民互市点的转移支付资金,加快推进新兴、孟麻等边贸互市点基础设施建设,使之具备联检封闭管理条件。全面提升边民互市点功能,重点建设与龙邦口岸配套的那西边民互市区,形成以龙邦为中心,以岳圩为辅助,以其它边贸互市点为节点的布局合理、功能明确、结构优化、优势互补的边贸市场体系。
 
二、构建百色(靖西)边境经济合作区
 
        充分发挥龙邦国家一级口岸优势,高起点规划建设百色(靖西)边境经济合作区。合作区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重点在龙邦规划建设商贸物流园和出口商品加工园,在岳圩规划建设进口商品加工园。加强协作与沟通,实施“三步走”战略,即:申请国家批准设立百色(靖西)边境经济合作区――推动越方设立茶岭口岸边境经济区――推进中国龙邦—越南茶岭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争取设立具有保税物流功能的特殊监管区域,到2015年把百色(靖西)边境合作区建设成为西南地区与越南以及东盟各国的进出口加工中心、物流集散中心、商贸服务中心,具备矿产品及日用轻工业商品加工、物流中转、商贸旅游等功能。加快发展与越方公路汽车客货运直通业务,实现靖西至高平、百色至高平汽车运输直通。
 
三、完善机制体制,提高服务水平
 
        完善地方与联检部门、我方与越方之间的定期沟通协调机制,健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口岸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建立定期向上汇报制度,争取上级海关部门在边贸政策上给予支持和倾斜,用好用足国家边民互市贸易进口免税政策;制定完善进出口相关管理制度,规范口岸管理,确保运行通畅;成立口岸经济管理委员会,发挥对口岸的综合管理、协调、服务功能,推动口岸大通关、优服务、提效率建设;加强边境贸易管理机构和边贸队伍建设,提高边贸服务水平,努力营造口岸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四、积极招商引资,引进有实力的企业
 
        用足用够国家边境地区扶持政策,制定出台边贸优惠政策,吸引有实力的企业进驻口岸参与进出口贸易,稳定传统贸易品种,发展大宗进出口货物;吸引加工企业进驻边境经济合作区,开展来料加工,拓展口岸经济发展空间。建设完善边民互市点,吸引边民、客商积极参与边境贸易。
 
第三节  依托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依托即将建成的高速公路、铁路干线以及四通八达的路网,培育、引进大型流通和贸易企业,积极承接桂西与越南、云南与北部湾的商贸物流业,努力构建以物流园区为核心,物流中心为骨干,专业市场为基础,农村物流配送点为补充的物流体系,将现代物流业培育成为新的增长极。到2015年,全县物流量达到400万吨以上。
 
一、打造县城、铝工业基地、龙邦口岸三个现代物流中心
 
        依托县城作为百色次中心城市的商贸优势,以县城火车站、高速路口为中心,建设县城综合物流园,建设农副产品、建筑材料、家电、服装等大型专业市场和仓储设施,增强县城作为物流集散中心的功能。
 
        依托铝工业园区快速发展带来物流、人流量的大幅增加,规划建设以工业产品和原材料为主的铝工业专业物流园,加快建设物流作业区、大型仓储区、物流信息服务中心等,推动铝工业物流加快发展。
 
        依托龙邦口岸优势,加快建设龙邦口岸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口岸仓储、大宗货物堆场、货运中心、大型停车场、物流信息平台等项目。重点建设物流货运中心,满足商品存储场所需要,承担商品分类挑选、整理加工包装、代理销售功能,把货运中心建设成为集商流物流信息流于一体的现代流通中心。
 
        加快推动物流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建立物流信息收集、发布、查询、使用机制,缩短物流信息流转环节,降低运营费用;探索中小企业物流信息共享模式,创造条件使中小企业通过会员方式进入平台获取物流信息,推动物流信息服务的广泛覆盖。
 
二、打造湖润、安德、禄峒三个区域物流集散地
 
        依托交通便利优势,在湖润、安德、禄峒建立区域性物流集散地,培育建设锰、铝矿产品流通中转站和农副产品、生产资料专业市场;发挥物流集散地的服务带动功能,建立周边乡镇专业服务市场,打造完善的区域物流网络。
 
三、积极培育物流市场主体,增强物流聚散能力
 
        加强协调服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入物流领域,促进现有运输、仓储、外贸、批发、零售企业的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支持鼓励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加大招商引资,引进有实力的3―5家比较成熟的物流企业到我县投资,增强我县物流业的竞争力和整体实力。
 
        探索物流发展新模式,大力培育现代物流服务企业,加强国际物流合作,鼓励从事传统运输、仓储企业通过扩大经营、延伸服务、战略结盟等方式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积极推行包括电子采购、订单处理、供应链管理、虚拟库存管理在内的各种服务,为我县现代物流业发展打造坚实基础。
 
第四节  积极发展其他服务业
 
一、稳步发展房地产业
 
        贯彻落实中央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坚持政策扶持、市场规范、土地有序供应等多措并举,调整和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努力发展有规模、有质量的现代居住区,加快发展经济适用住房、普通商品住房、廉租住房和公租房,保障城镇低收入家庭的基本住房要求。加强对新区的规划建设和旧城区的改造,发展集商住、休闲、娱乐、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着力抓好一批重点住宅小区建设。以旅游资源为依托,积极发展旅游房地产,规划建设一批旅游休闲度假村;大力发展房地产中介服务,规范房地产中介市场,大力推行和规范物业管理,放开、搞活住房二级市场,促进房产依法有序交易。积极培育装修、装饰材料市场,促进装修、装饰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二、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全县范围的广泛应用,积极推广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大力发展以IP网络为基础的多媒体应用,逐步实现“宽带进村”。重点建设政府公共决策、监测和预警系统,企业信息服务系统,社会公众信息系统,市场中介信息系统。抓好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打造靖西“门户平台”。建设信息服务保障平台和面向公众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建立信息服务管理体系,培育信息交流和咨询主体,促进信息服务市场发展。建设信息服务网络平台,重点发展通信、邮政、网络传媒等服务业,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应用服务体系。提高计算机互联网、邮政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等基础传输网的覆盖率和利用率,加快实现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合。
 
三、积极发展住宿餐饮等服务业
 
        继续引进建设大中型综合商场、连锁超市,引导发展各类专业批发零售市场。改造提升现有的餐饮、娱乐等服务业基础设施,加强餐饮、娱乐从业人员培训,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建设星级酒店,引进吸收先进的服务业管理经验,整体提升服务水平。打造特色餐饮一条街,加强靖西民俗特色餐饮的品牌包装和推介,扩大靖西特色餐饮的知名度,带动餐饮业发展。到2015年,全县三星级酒店达到8家以上。
 
        大力开展社保、保险、金融、会计、法律、咨询、家政等服务行业。运用现代技术改造和提高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市政管理等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大力发展农村连锁超市和“农家店”,开展家电下乡、农机下乡、汽车和摩托车下乡,激活农村消费市场。
 
第六章  突显壮乡山水边城特色,打造百色次中心城市
 
        坚持规划引城、特色立城、产业兴城、文化塑城的思路,以创建卫生城市、园林城市为载体,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要求管理,努力把靖西打造成为百色次中心城市、中国南疆最美丽的边城、天下游客最眷恋的壮乡。到2015年,县城区面积达20平方公里,人口达20万人左右,生活污水处理率超过80%,生活垃圾处理率超过90%,绿化覆盖率达到14.5%,人均绿地面积9.91平方米。
 
第一节  构建“两带一中心”城镇发展格局
 
        按照“中心带动、板块布局、全域开发”城镇建设思路,不断优化区域发展布局,统筹县城、乡镇协调发展,努力构建“两带一中心”城镇发展格局。
 
——“一中心”: 即以县城为中心,按照“一带两轴四片区”的布局,加快开发龙潭河景观风貌带,拓宽和延伸城东路、城中路两条城市中心轴,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向东拓展龙潭新区,向北拓展德爱新区,向南拓展城南新区。将新圩片区和铝工业集中区纳入县城发展中长期规划,构建“一城三区”的大县城发展格局(“一城”即县城,“三区”即中心城区、新圩片区、铝工业集中区)。
 
——“两带”:即以二级路为轴线,湖润至安德、渠洋至龙邦组成的城镇带,强化集镇总体规划修编,突出集镇特色,将全县工业、口岸、旅游等主导产业通过城镇带连接成一个整体。
 
第二节  实施次中心城市带动发展战略
 
        科学布局好县城区行政办公区、核心商贸区、经济开发区、文化休闲区和生态居住区等,优化城区功能空间布局,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宜居水平。
 
――新建续建一批市政主干道。全面完成城东路、凤凰路的拓宽、绿化、亮化改造;启动实施中山路西段、城中路东西延长线、幸福路延长线、火车站进站大道建设;建设鹅泉大道、通灵大道、万吉大道等三条进出城大道,完善城区与高速公路和铁路交通大动脉的有效衔接,拉开城市主框架。启动实施龙潭桥、三元桥和狮子山桥三座横跨龙潭河桥梁建设,实现龙潭新区与旧城区全面贯通。
 
――高起点建设新城区。突出抓好龙潭新区、德爱片区、城南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快新城区园林绿化、城市公交、水电线路、市场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新城区整体有序开发,提升城市现代化品位。重点开发以行政文化为主的龙潭新区,以商住、物流为主的德爱新区,以休闲、商贸为主的城南新区;高起点建设商品住宅小区,鼓励建设高层商住楼盘,统筹建设一批廉租住房小区、经济适用住房小区。
 
――建设四大标志性工程。建成龙潭湿地公园、火车站及站前广场、体育中心及中心广场、市政服务中心四大标志性工程,聚集人气,带动片区发展,提升城市品位和整体形象。
 
――实施“一湖两河三山”显山露水工程。即实施龙潭湖公园建设,把龙潭湖打造成为集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山水生态公园。加快龙潭河流经县城河段的堤岸建设和沿河道路建设,加快公园河沿岸拆迁改造建设和进行美化、绿化、亮化,使之成为县城亮丽的风景带。以创建广西园林城市为契机,加快推进主山公园拆迁建设工程,修缮宾山公园,推进狮子山公园开发;统筹抓好街头、小区、庭院的绿化,形成各类山水绿地有机连接、合理配置、富有特色的山水生态城市体系。
 
――加快专业市场建设。加快实施城中农贸市场、麒麟山建材市场建设,新建汽修市场、中药材交易市场、活禽专业市场、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中山农贸市场,实施国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完善商业网点布局,建设城乡一体化市场网络,形成大市场、大流通网络。
 
――推进文化体育活动场馆建设。加快推进县文化大厦建设,筹备建设科技活动中心、民族文化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馆,鼓励民间投资建设具有民族历史文化特色的各种专题博物馆、收藏馆、体育场馆,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加强旧城区的保护和改造。做好古城修复保护规划,完成九老亭重建和甘霖大宅修复,恢复重建怀远楼、药王庙、迎恩门(东城门)等古城标志建筑,修缮宾山灵虚塔、鹅字碑亭等古迹,按清未民初建筑风格改造一至两条古旧建筑比较集中的旧街巷,开发连接这些古迹的文化旅游线路。完善街巷路网及供排水设施,实施管线地埋工程,改造沿街建筑立面,提升商业服务功能,打造文化休闲、商贸服务核心区。
 
第三节  加快建设边陲特色城镇带
 
        加快完成18个乡镇政府所在地集镇总体规划修编,重点加强工业集中型、边境口岸型、旅游景区型、区域商贸交通中心型的集镇建设。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强集镇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集镇道路、供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学校、医院、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施绿化、亮化工程,大力改善小城镇生产生活环境。
 
——突出建设边陲重镇。重点建设口岸经济管理区、贸易广场、贸易中心和中越旅游服务中心,打造以大商贸和大物流为重点、基础设施完备、生态环境优良、边陲特色突出的口岸重镇,包括龙邦镇、岳圩镇等。到2015年,龙邦建成区面积3平方公里,人口1.1万人;岳圩建成区面积2平方公里,人口0.8万人。
 
——重点建设工业强镇。加强产业发展服务,重点发展铝、锰等特色产业,兼顾发展旅游、商贸、交通物流业,注重生态环保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到2015年,湖润建成区面积3平方公里,人口1.8万人;渠洋镇建成区面积2平方公里,人口0.8万人。
 
——加快建设旅游城镇。重点保护、挖掘和利用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建设壮文化传承基地,加强景区生态建设,打造以山水景区、民族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大镇,包括湖润、渠洋、安德镇等。到2015年,安德建成区面积3平方公里,人口0.8万人;旧州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人口0.4万人。
 
——稳步建设商贸大镇。到2015年,把化峒建设成为县域南部交通商贸中心、农产品集散中心城镇,把禄峒建设成为县域西南部工矿农产品为支柱的中心城镇,把龙临建设成为以牲畜农产品交易为主的农业服务型中心城镇,还有安德、湖润等。
 
——统筹发展其他集镇。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统筹做好各集镇建设规划,明确各集镇发展定位,扶持培育符合集镇实际、体现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提高城镇商贸集散功能,促进集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四节  提高城镇综合管理水平
 
        完善城镇管理体制,规范市容市貌、环境卫生、道路交通等管理,结合创建国家级、自治区级“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工作目标,强化市政管理部门职能,加强部门协作联动,整合社区街道干部、清洁卫生监督员、城市保洁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合力。加大宣传教育,倡导文明行为,提高市民素质,形成人人讲究卫生和爱护城市环境的良好氛围。加快市场化和社会化运作,逐步将城区保洁、绿化服务推向市场,提高城市保洁、绿化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快县城交通标识、红绿灯、路灯、公厕、垃圾箱等设施建设,完善市政管理服务功能,为共同维护城市秩序和环境创造条件、提供便利。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实行长效管理与专项整治相结合、教育与处罚相结合,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包路、包街责任制,严格落实“门前三包”制度,严厉整治垃圾乱扔、车辆乱停、工地乱象等“脏、乱、差”现象,严厉打击“两违”,加强处罚力度,全力处置征地、拆迁、房地产等遗留问题,切实改善市容市貌,营造良好的城市人居环境。
 
第七章  加快“四高三铁”建设,构建西南通边达海交通枢纽
 
        按照完善设施,健全体系,提高能力的要求,做好铁路、高速公路、县级路网、乡村公路、旅游线路等交通层次规划,全面加快铁路、公路建设,构建以铁路和高速公路为主干、省道干线为主骨架、县乡村公路为脉络的中国西南通边达海交通大枢纽。
 
第一节  加速建设铁路、高速公路大动脉
 
         “十二五”期间,全力支持“四高三铁”项目征地拆迁安置等协调服务工作,确保在2011年建成德保至靖西铁路,2013年建成百色至靖西、靖西至那坡高速公路,加快推进建设靖西至龙邦高速公路,尽快动工崇左至靖西高速公路,争取在“十二五”期末建成。积极争取开工建设防城港至大新至靖西、靖西至龙邦铁路。通过“四高三铁”的陆续建成,发挥我县地处云贵两省结合部和面向东盟的区位优势,形成连接百色至越南的南北向陆路出境通道和连接云南至北部湾的东西向出海通道,建成中国西南地区通边出海重要交通枢纽。
 
第二节  完善县乡村路网建设
 
        在现有县乡村公路网的基础上,以完善网络、优化结构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县乡村各层次地方交通网络。
 
        开工建设大道至武平、县城至禄峒高速路口二级公路,推动一批县城通乡镇、乡镇互通、重点景区连通二级公路纳入大交通网规划,争取早日开工建设。
 
        推进三联至同德、旧州至个宝、武平至都安、禄峒至化峒、县城至孟麻等乡镇三级公路提级改建。
 
        继续实施通村屯公路“畅达工程”,对具备通油路(水泥路)条件行政建制村及通村主要聚居点进行路面硬化改造,未通达等级公路的行政建制村进行等级路改建,改扩建农林场道路,打通乡村断头路,加快屯级道路建设,加快构建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网络。
 
        到“十二五”期末,全县实现80%以上乡镇连通高速路,所有乡镇通三级油路,80%行政村通水泥(油)路,边境0—3公里范围内100%行政村通水泥(油)路,90%以上自然屯通屯级公路。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大多数乡镇半小时内车程可达县城的半小时交通经济圈。
 
第三节  加快交通运输场站标准化建设  
 
        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高标准、高要求规划建设铁路、高速公路、乡村公路和各运输方式的交通场站。建设县城火车站场,规划建设渠洋、龙邦火车站场,实现铁路、公路无缝对接联运;建设龙邦口岸客货枢纽场站,改扩建岳圩口岸客货场站;加快建设乡镇客货运场站,在现有7座农村客运站的基础上,积极申报建设地州等10座农村客运站,实现100%乡镇设有农村客运站。抓紧完善城区公交停车场站,重点建设公交始终车站和规范停靠站点,加强城区公共交通规范管理。建立与交通一体化相适应的现代交通管理体系,优化交通运营结构,全面夯实安全行驶基础,着力发展绿色交通,强化交通运营有效监督和管理。
 
第八章  保持财力强劲增长势头 提高经济社会保障能力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积极财政政策和自治区政府《关于全面推行自治区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的通知》精神,积极培植财源,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增长、改善结构、调节分配、促进和谐等方面作用,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财政收支平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到2015年实现财政收入翻一番以上,力争达到20亿元,年均增长22%左右。
 
第一节  积极推进财源建设
 
        坚持从经济到财政的理财观念,把经济发展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的财政收入,促进经济与财政的良性互动。始终把壮大财政实力作为主线,做强做优铝锰工业,以工业财源支撑财税增收,协调华银铝农林选矿厂及百供靖西生产生活用电基地在靖西注册,按税收相关政策在靖西属地纳税。加强跨区域高速路、铁路、二级路等重点工程建设税收监管,使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成为财税增收的新亮点。利用扩内需、促消费政策,积极发展非公经济,搞活旅游边贸,保持服务业快速增长势头,巩固提高服务行业的税收增量。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发展现代农业,在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培植财源,重点抓好烤烟、蔗糖加工销售环节中产生的税收。加强非税收入督查,确保罚没收入、行政性收费收入等及时足额入库。适应自治区直管县财政的新形势,用足国家和自治区给予老、少、边、山、穷地区的扶持政策,积极向自治区争取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
 
第二节  强化税收征管
 
        坚持科学理财,做到“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确保财政收入的有效增长。坚持和完善财政、国税、地税三家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财税协作。加强财税征收入库计划,分解落实征收任务,强化责任落实。坚持强征严管,提高征管效率,保证各项税收及时足额入库。创新征管体制,推行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均衡入库长效机制。重点抓好增值税征管,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加强铝土矿、锰矿等矿产资源的税收征管,对矿产品开采、加工企业实施税源电子监控,严格监管资源税,确保应收尽收。加强对非税收入的管理,确立财政分配的主体地位,增强调控能力。认真贯彻“加强管理、堵塞漏洞、清缴欠税”的工作方针,严厉打击偷税、漏税、骗税等违法行为,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努力增加财政收入。
 
第三节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继续推行量入为出、集中财力办大事的理财思路,强化支出管理,优化支出结构,将财力主要用于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强化增收节支管理,继续推进部门预算和政府采购制度,推进乡财县管、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投资评审等各项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集中财力,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三农”、民生保障、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等领域投入。坚持投资项目审计制度,强化资金有效利用。强化预算约束力,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零星追加,确保财政收支平衡。
 
第四节  积极争取金融支持
 
        适应国家实施的稳健货币政策,规范建设政府融资平台,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积极协调银企关系,争取金融部门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 “三农”和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更好服务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开展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加大金融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
 
第九章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低碳经济,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防范环境风险,保障生态安全,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一节  加强环境污染防治
 
        加强环境保护基础建设。强化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能力三大体系建设,提升监管能力。建设环境保护综合信息平台,全面实现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化,为环境监测和监察执法提供保障。加强全县环境宣传教育,提高环境保护管理的社会公众参与度。依法对各类开发建设规划和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做好污染风险事故防范工作。
 
        加强工业污染防控。开展重点企业排污口规范化整治,推进重点企业减排项目实施,坚决关停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加强污染物排放控制;建立企业保护环境激励和约束机制,促进企业达标排放。重点推进铝、锰工业园区及周边的环保整治,推进园区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建设,狠抓排污企业的环境监管和监测。继续开展涉锰行业环保专项整治行动,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大力推广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技术,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在铝业、锰业、制糖、缫丝、水泥、建材行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到2015年,工业污染排放实现全面达标。
 
        加强水污染防控。抓好龙潭水库、岜蒙水库、朋怀水库、龙潭河、庞凌河的水污染监控防治;启动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加强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推进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管理和大气环境整治,保障城镇饮用水源水质和空气质量安全;强化对建筑工地、娱乐场所等噪声源的治理,减少噪声扰民。到2015年,主要河流水库水质达标率、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或超过上级下达指标,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区环境噪声平均值控制在56分贝以下。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采取分散或相对集中、生物或土地处理等多种方式,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结合农村沼气建设与改水、改厕、改厨、改圈等措施,逐步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进一步规范畜禽养殖,积极开发适合不同规模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技术,力争做到污染物零排放和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农肥和能源。因地制宜开展农村垃圾污染治理,加强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按照国家农村户厕卫生标准,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把农村污染治理、废弃物资源化同发展清洁能源结合起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第二节  大力发展循环、低碳经济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推动工业污染防治由生产末端治理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排污控制从浓度控制向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相结合转变。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和生态工业园建设。以信发铝业为龙头,创建生态工业园区,走热电联产、铝电联营、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围绕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深加工—废铝回收利用等产业链,突出抓好循环生态铝工业示范基地建设。着力推广先进适用的采选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采矿回收率、选矿回收率、伴生共生金属综合利用率、赤泥综合利用率、矿山复垦率。依靠科技进步,加强铝锰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使企业在生产全过程中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到2015年,工业重复用水率达80%以上。
 
第三节  构建生态安全体系
 
        积极推进创建生态县建设。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生态安全保障机制。推进铝土矿区、锰矿区矿山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加大对龙潭河和庞凌河水污染的监控力度,保护县城饮用水源。加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建设,申报邦亮自然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以野生动植物资源、水源林保护为重点,加强生态示范区建设。
 
        加强森林生态保护。继续推进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大幅度提高全县的森林面积和森林质量;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构建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提高森林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引导农民对25度以上坡耕地实行退耕还林,25度以下坡耕地由坡改梯,治理坡耕地和河流小流域水土流失,积极防治地质灾害。建设稳定的“近自然、健康、可持续”的森林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地带性植被,有效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生态平衡。把土地绿化与城镇、公路、河堤的绿化有机结合起来,继续实施“桂花工程”、“竹子工程”,深入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扩大城乡绿地面积,美化人居生活环境。严格管理商品林、公益林,打击非法征占用林地和乱砍滥伐行为。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55%。
 
        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推行沃土工程、绿色植保、节水灌溉、清洁田园等农田生态环境建设,确保我县生态环境质量满足生态功能区划要求。
 
第十章  统筹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使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全面平等地惠及全县人民。
 
第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实现教育公平,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增强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
 
一、推进学前教育普及发展
 
        突出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导向,结合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推进幼儿园校点规划与建设。加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加强县城区公办幼儿园和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各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建设好一所独立设置的公办中心幼儿园,逐步在村设立幼儿点。鼓励社会力量办幼儿园,进一步扩大城区办园规模,初步开展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布局。到2015年县城区3-6周岁儿童在园(班)人数达到8000 人,力争全县3至6周岁儿童在园在班人数20000人,入园入班率达80 %以上,比2010年提高10%。
 
二、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
 
        巩固“两基”成果,完善义务教育“三免一补”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儿童、留守儿童平等就学、完成学业。严格执行国家和自治区颁发的《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严格遵守《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校常规管理规定》,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加强学校常规管理,深化义务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效果;增强学校办学吸引力,确保初等教育阶段适龄儿童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初级中等教育阶段适龄少年辍学率控制在3%以下。消除大班额现象,小学每班不超过45人,中学每班不超过50人。
 
三、进一步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
 
        完善以县财政拨款为主、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相结合的办学体制,采取扩建、改建等措施,适当调整普通高中布局,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扩大靖西中学招生规模,提升靖西中学自治区级示范性高中水平,创办民族高中。到2015 年全县普通高中在校生增加到8000人左右,每万人口普通高中在校生数达130人。
 
四、统筹发展民族教育、特殊教育
 
        统筹发展民族教育,继续开展壮歌进课堂活动,在县职业技术学校开设民族刺绣工艺班,选择部分中小学校开设民族文化教育课程,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实施国家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建设一所标准化的特殊教育学校,加强特殊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使三类残疾适龄少年儿童得到系统、全面教育和技能培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0%以上。
 
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继续实施职教攻坚工程,进一步完善县职业技术学校基础设施。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外向型经济需要发展职业教育,以培养新型实用人才为目标,调整招生专业,重点开设铝加工、锰加工、农副产品加工、旅游、边贸、物流、机电、电子装配、汽车维修、民族手工艺、种养业等相关专业和课程。开展越南语、国际旅游、对外贸易等跨国专题培训,培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需要人才。积极与企业、高校联合办学,提高办学档次,发展全日制大专教育,提高学生就业率。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重视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把县职业技术学校建设成为自治区级示范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实施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9+3”工程,保证贫困村初中毕业生未升高中学生接受三年免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基础教育“人才工程”,培养一批“名校长”和“名班主任”,使他们分别成为基础教育管理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制定落实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建立高素质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深化以教师职务聘任制为重点的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推行教师聘任制,健全中小学教师年度考核制度,完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强化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深入开展“崇德尚教、教书育人”活动,培养良好的师德师风,树立良好的群体形象。提高教师待遇,不断改善教师居住条件。
 
        建立灵活开放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体系。按照学科专业化、教育专业化目标,改革教师培训模式,提高教师质量和学历层次。通过提供就学补助,鼓励中小学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一批学历高、能力强的专业学科带头人。
 
七、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对教育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实行优先和优惠政策,加大教育投入,优先保证教育用地,推进教学楼及辅助用房、学生宿舍楼建设,继续建设乡镇教师周转房,解决教师居住问题。加快中小学危房改造步伐,拆除预制板楼进行重建。加强住宿制学生宿舍建设,解决学生住宿困难。购置教学设备,完善教育教学设施。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建设与城市信息化发展同步、与人才成长规律相适应、与学习型社会多样化教育需求相匹配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
 
八、调整优化学校布局
 
        调整优化农村中小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办学效益。逐步撤并武平乡大道初中、渠洋镇岜蒙初中、安德镇三合初中等办学规模小、效益低的初中学校和一批村校、教学点。创建片区小学和片区初中,将办学规模小、效益低的村校、教学点学生集中到乡镇中心小学或片区小学就读;将办学规模小、效益低的初中学生集中到片区初中或城区初中就读。
 
        调整优化城区学校布局。扩大城区学校办学规模,以适应城镇化建设发展和城区人口快速增长需要:扩建第五小学、新靖镇吉坡小学、新靖镇五隆小学以及二中、四中、城郊初中和新圩初中;迁建第三中学和第二小学;在德爱新区布局建设一所小学、一所初中和民族高中,剥离靖西二中高中部,扩大高中招生规模;在县城新建一所标准化的特殊教育学校;在县城西面和南面各新建一所县直公办幼儿园。
 
第二节  积极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
 
        加快工业科技创新。大力推进以企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灵活化科技投入体系建设,保障科技三项经费投入,推动全县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促进循环生态工业发展。提高铝锰产业、制糖、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业等产业创新能力,加快科学研究进度与引进高新技术相结合,着重解决一批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开发技术含量高的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节能降耗与质量监控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加快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和推广。加强以烤烟、甘蔗、中草药、桑蚕、大肉姜、大果山楂等农业科技攻关,致力普及推广良种良法、病虫防治等共性技术,加快实施广西农业产业科技重点示范县项目。加快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延伸和健全“三农网”,发展“三网通”,努力构建信息上下传导、双向反馈的科技信息平台,为建立标准化、规模化,集技术、管理、效益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提供有效服务。
 
        加强科技宣传与普及。加大科技人才培养与引进,每年组织重点企业、特色农业骨干、种养技术骨干和种养大户外出参观学习。到2015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 50 %以上。
 
第三节  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增加财政投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
 
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药卫生四大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县、乡、村、社区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独立建设壮医医院,争创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重点建设县人民医院新增业务用房项目、卫生监督业务用房项目、县中医院扩建项目、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扩建业务用房项目、妇幼保健院扩建业务用房项目、新农合业务用房项目,乡镇卫生院规划新建扩建业务用房和乡镇医务人员周转房项目、村级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等,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以县医院、中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到2015年,全县每千人口拥有病床数2张,每千人口配备卫生技术人员达2人。
 
三、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坚持“预防为主”方针,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安全隐患,进一步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妇幼保健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各类专业队伍,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使疾病预防控制管理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加强监测、报告、筛查工作,做好艾滋病、地中海贫血、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确保无重大疫情发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推进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建设。
 
四、完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
 
        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工作原则,建立功能完善、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高效、快速、通畅、安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体系,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时报告速度、组织指挥能力、应急处理效率和科学防治水平。建设与百色市联动的城乡急救一体化网络,建成靖西县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加强突发事件应急队伍、传染病防治队伍建设。逐步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有效控制和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
 
五、健全卫生执法监督体系
 
        加强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县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疗技术应用、大型医疗设备等医疗服务要素的准入制度,加强对现有医疗机构的监管,加强以药品、食品安全为主的公共卫生监督执法,建立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综合卫生监督执法机制,促进公共卫生秩序改善。
 
六、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稳步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解决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保问题。到2015年,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2%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以上。
 
第四节  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以不断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建立“公共文体设施、公共文体服务、文化体育产业、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市场管理”五大体系,到2015年,全县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居于全市先进行列,努力创建全国先进文化县。
 
一、加强民族文化挖掘保护
 
        加强文化基地建设。充分保护、挖掘和利用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发展壮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积极推进旧州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完善旧州壮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壮锦传承基地、提线木偶传承基地、南路壮剧传承基地和靖西末伦传承基地。建立壮民族文艺创作基地,创作文化历史题材文艺精品,进一步推动文旅联创,弘扬壮民族文化,打造南壮文化中心。
 
        打造民族文化品牌。重点打造绣球、壮锦等民族手工艺品品牌,开发五色香糯、香粽、山楂糕、酸野等壮族特色食品,挖掘和传承壮族民间山歌、民间小调、民间戏曲、民间舞蹈、南路壮剧、扮台阁等民间文艺样式,广泛开展抛绣球、抢花炮、斗陀螺、走板鞋等壮族传统体育活动,包装和推广三月三歌节、端午药市、花炮节、牛魂节等壮民族特色节庆活动,精心打造壮民族文化精品和大众文化品牌。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加强古建筑、历史古迹等人文资源的修缮保护,做好国家和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保护和开发壮族乐器、壮族服饰、石器、木器、陶器等体现壮民族智慧的生活生产用具。建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争取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国家和省级名录。
 
        注重民族文化的收集整理。设立民族文化研究机构,充分调动当地文化名人、民间艺人、文化传承人等社会力量,收集整理民间、民族传统文化,并整理成册,编印出版。挖掘南天国抗交趾、瓦氏狼兵抗倭、黑旗军抗法等边疆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的重大历史事件,宣传包装瓦氏夫人、侬志高、刘永福、庞汉桢、陈宝仓、胡志明等靖西籍或在靖西生活过的历史文化名人,提升靖西历史文化地位和知名度。
 
二、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县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建设,新建一批反映靖西历史文化、壮民俗、生产生活等专题博物馆。规划建设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逐步完善县乡村综合文化设施,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体活动室、组有文化中心户的公共文化体系。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实施“年月周日”文化活动工程,形成县级重大文化活动年年办,乡镇大中型特色文化活动月月有,广场文化活动周周乐,基层文化服务天天有的格局。鼓励支持民间文艺团体和文艺队伍建设,每年组织举办大型文艺汇演活动。加强边境文化建设,巩固和发展百里边境文化长廊。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净化文化市场环境,促进文化市场健康、繁荣、有序发展。
 
三、积极引导文化产业发展
 
        引导文化元素在城镇建设、旅游等领域的科学合理应用,促进文化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培育民营资本开发经营民族文化产业,把民族艺术精品推上市场,挖掘、整理、排演一批上档次、有特色的民族综合文艺节目,并推向市场展演,打造民族特色文化品牌。壮大市场主体,着力培育体育休闲、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印刷、书画等有比较优势的文化体育产品市场。扶持发展绣球、壮锦等产业,推行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四、继续发展广播电视事业
 
        继续推进“西新工程”建设,扩大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恢复靖西广播电视站的调频广播,把党委、政府的声音传到千家万户。完善电视台采编播系统设施,提高节目和信号质量,开设“探秘靖西”等多个精品栏目,打造知名地方电视台。完善乡镇有线广电网络的联网,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发展广播电视移动多媒体等新业务;建立城镇数字影院,在县城建设一个上档次、有规模的数字电影院,丰富广大群众文化生活。实施“村村通”工程,有效解决239个已通电20户以下自然村边远山区人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到2015年,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以上。
 
五、积极发展体育事业
 
        加强体育设施建设,重点建设靖西体育中心项目,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争取实现乡镇配有灯光篮球场,村村有水泥篮球场、室外乒乓球场和1处以上农民文体娱乐场所。深入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和竞技体育活动,注重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努力提高体育竞技水平。每两年举办一届全县运动会,带动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全面提高全县人民身体素质。
 
第五节  加强人口计生工作
 
        坚持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进一步建全管理制度,完善工作机制,严格实行 “一票否决”制度和月量化管理制度,强化层级管理,全面推行“诚信计生”,强化人口与计划生育执法,严格控制计划外生育,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推进农村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扩大计划生育保险试点,全面创建计生“两无”乡镇和生育文明示范村。加强农村、城乡结合部以及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和管理。坚持男女平等,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加大人口和计划生育经费投入,解决好计划生育家庭的生活困难和社会保障问题。
 
        加大对贫困女童的生活、教育扶持力度。加大出生缺陷预防干预力度,实行免费孕前优生检查。全面实施新一轮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鼓励支持妇女就业创业,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救助孤残流浪儿童。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完善社区老年人活动场所和便利设施。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实施重点康复、托养工程,开展残疾人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加大对农村残疾人生产扶助力度。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扩大新农合覆盖面,改善老年人福利,降低贫困人口依靠子女养老预期,降低人口增长率。
 
        “十二五”期末,全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达到“省优”标准,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出生人口性别比正常,全县总人口控制在66万人以内,年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第六节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健全和完善人才使用、培养、吸引政策和人才评价、选拔机制及激励机制,建立城乡之间人才交流制度,建设一支满足“十二五”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
 
        积极培养本土专业技术人才。鼓励在职人员带薪脱产学习,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依托县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所需的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利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学习,培养农村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和农业技术人员,创建一支扎根乡村,有经验、有技术、有闯劲的农业创业队伍。
 
        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加大人才发展资金投入,在高层次人才培养、紧缺人才引进、杰出人才奖励和重点人才项目建设等方面建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吸引、培养一批在全区、全市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科研型、管理型人才。加快培养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所需的大批专业化高技能人才,重点培养创新型、创业型和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依托高等院校,有计划地遴选一批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提升学历层次、专业水平,优化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
 
        切实做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广泛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实现培训与就业相互促进,完善农村劳务输出机制,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劳务输出,努力开拓国内外劳务市场,特别是加强与广东省、浙江省、福建省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协作,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力度,扩大劳务输出范围,将我县富余劳动力转化为劳务优势,发挥人力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第十一章  更加注重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努力推动社会就业,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民主法治和平安靖西建设,创建和谐稳定和社会治安模范县。
 
第一节  着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
 
        全面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和再就业优惠政策,推进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加快建设劳动力市场和市场信息网络,把第三产业作为开发就业岗位的主攻方向,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统筹做好大中专毕业生、零就业家庭、退伍军人、城镇新增劳动力、残疾人等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工作。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完善就业信息、培训等服务体系,多形式多渠道加强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拓宽就业和再就业渠道。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力争每年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6000人以上,完成农村实用人才培训3万人以上,完成成人继续教育与再就业培训2万人以上。“十二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第二节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商业保险等多种医疗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逐步提高统筹标准,缩小城乡、地区医疗保险差距。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重点解决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农民工、自主就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参加社会保险问题。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设立失地农民帮扶基金,多渠道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补偿问题。“十二五”期末,全县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5万人;城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1.2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5万人。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全覆盖。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积极开展关爱孤儿“春暖工程”和“孝亲敬老”活动,新改扩建靖西社会福利中心和一批敬老院、五保村及残疾人服务设施,全县19个乡镇全部建成“老年之家”,将五保老年人全部纳入社会救助体系,实现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社会化。
 
第三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重视信访调处和地企共建。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建立群众工作部,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利益机制。完善“农事村办”、“农情乡解”等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信访接待中心,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信访工作责任制,认真贯彻《信访条例》,深入开展社会矛盾“大排查、大接访、大调解、大防控”活动及“和谐建设在基层”创建活动,加大“三大纠纷”调处力度,建设县级信访维稳指挥中心,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工作体系,构建各级综治信访维稳工作平台,做到信访和调处制度化、常态化。建立重大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健全政府与企业、群众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和谐发展的联动机制,积极开展“地企共建”活动,实现企地和谐共创、组织共建、发展共谋、民生共解。
 
        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方针,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精神,落实“一岗双责”制度,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执法、治理和宣传教育行动,突出抓好非煤矿山、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全面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队伍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依法严厉查处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有效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健全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严格市场准入,深化专项整治,强化源头监控和市场监管,促进全县安全生产井然有序。到2015年,规范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基本形成,安全监管监察与执法能力明显提高,安全生产法规标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培训体系和宣传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效落实,生产安全事故和职业病得到有效防范。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社会管理信息化,加强城乡社区警务、群防群治等基础建设,提高执法保障能力,构筑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新格局。在县城主要交通路口、重点要害部位、城乡结合部、商业网点、公共场所和县城主要出入口等区域建设安装数字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建设24小时治安监控“天网工程”;进一步加强县城区治安防控力量建设,在县城区增设2个公安派出所,以适应城区日益发展扩大的需要。加大政法机关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投资建设靖西县公安局业务技术用房。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推进各派出所功能分区设置和物理隔离、安全防范设置、声像监控系统建设,进一步提升公安机关的执法形象和执法公信力。加强消防安全工作,建设城乡“防火墙”工程,维护公共安全。完善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依法妥善处置事故灾难、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确保全县社会稳定。加强城镇社区建设和管理,做好流动人口、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强网络信息管理,探索虚拟社会和社会组织的管理办法。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促进司法公正。开展严打整治行动,重拳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和多发性侵财犯罪活动,加大禁毒工作力度,开展打击赌博犯罪和“扫黄打非”等专项行动,大力整治治安突出问题,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第四节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全面落实依法治县基本方略,把依法行政贯穿到政府工作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继续开展“六五”普法教育,使公民自觉地学法、用法、守法,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全面落实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为核心的村民自治制度,进一步规范村级事务的民主决策、管理和监督程序,全面推行村务公开,让村民拥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大力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2015年,村级组织的管理服务功能和开拓创新能力有大幅度提高,全县村民自治模范乡镇达到乡镇总数的40%,村民自治模范村达到总数的30%。
 
第五节  维护民族团结和支持国防建设
 
        维护民族团结。加快发展民族文化、民族教育、民族卫生等各项事业,加大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力度,维护少数民族群众根本利益,进一步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支持国防建设。坚持党管武装,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构建平战结合、相互兼容、共建共用的基础平台,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加强民兵预备役基层建设和边防、人民防空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国防教育,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积极推进军民共建,促进军政军民团结。发挥驻地军警作用,加强边境巡逻巡防,加大缉私缉毒缉枪力度,打击敌对势力渗透和非法宗教活动,维护边疆巩固安宁。
 
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发展活力
 
        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构建创新创业平台及服务体系,营造民营经济良好发展环境,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努力打造民营经济强县。
 
第一节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认真贯彻中央和自治区的有关方针、政策,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与企业改革,推进财政、金融、投资、价格体制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深入推进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保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继续深化国企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所有行业和领域,采取并购、控股、参股、将产权售给内部职工与外来投资者相结合等形式,促使国有产权从一般性竞争行业有序退出和加快国有职工身份置换。推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盘活国有农林场土地和国有企业厂房、场地、设备等现有资产。深化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完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继续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积极培育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组织。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提高政府机关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加快政府职能部门“简政放权”,完善“农事村办”制度,推广乡镇“一办三中心”体制改革,建立服务型政府和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严格依法行政,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简化程序,提高效率。推行政府投资项目评审制、非经营性项目代建制,规范政府投融资平台管理。加快推进城乡统筹、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等农村综合性改革。完善住房、社保、就业、教育、卫生等支撑保障机制,逐步消除城乡户籍待遇差距,推进城镇化加速发展。推行单位和干部绩效目标考核制度改革,实行工作量化考核,把绩效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提拔任免的关键参考依据。
 
        推进社会事业领域改革。稳步推进医药体制改革,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人人享有教育权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贯切落实自主创新政策措施,全面推进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多部门协作推进制度。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投资建立非盈利性公益服务机构,增强多层需求,利用社会资本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第二节  积极扩大开放与合作
 
        深化与东盟国家合作。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机遇,发挥区位优势,加强与东盟国家在矿产资源、旅游、交通、贸易、文化等方面合作。加快推进广西百色—越南高平经济合作区建设。完善龙邦口岸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推动岳圩口岸升级,全面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建立区域间的政府及民间联席会议制度,互相建立政府协调办事机构,设立民间招商、信息、贸易、物流、文化、科技等交流机构和场所,实现对外贸易经济大发展。
 
        加强地区间合作。进一步加强与珠三角、西南地区、北部湾经济区、滇黔桂六州市的沟通联系,主动承接东部发达地区劳动集密型产业转移;充分发挥靖西作为桂西地区进入东盟最便捷大通道作用,加强与桂西地区合作;推进与右江河谷经济带、北部湾经济区紧密联系,实现融入北部湾,沟通粤港澳目标;利用靖西地处两国三省(中越两国,广西、云南、越南高平省三省)结合部优势,发挥地缘相邻、人文相通、资源互补、经济发展阶段相近的作用,着力推进旅游、能源、物流、矿产开发等方面合作,实现区域经济共赢发展。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认真落实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优惠政策。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百色—越南高平省经贸合作洽谈会、百色交易会等招商引资平台,主动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越“两廊一圈”经济区。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招商战略,积极组织县内企业参加各类招商贸易洽谈会,举办我县优势资源和重点建设项目推介会,广泛宣传,广交朋友,展示靖西的特色与优势,树立靖西良好形象。以铝锰工业园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为载体,主攻铝锰产业和边境贸易加工项目招商,辐射带动其它领域招商,提高招商引资规模和水平,实现招商引资的新突破。
 
第三节  加快非公经济发展
 
        破除非公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使非公企业在投融资、技改贴息以及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享受同等待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发展。将发展非公经济和结构调整结合起来,转变发展方式,拓展发展领域,扩大发展总量,增强竞争能力,以非公经济发展有效带动全民创业,不断激发全民创造财富的活力。进一步拓宽民营资本投资领域,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广泛参与国企改革、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社会事业和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继续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引导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社。加大对非公经济财政支持力度,落实税收扶持政策,优化金融服务,鼓励城镇居民、农民、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军转干部、退伍军人及外地投资者从事个体私营经济活动或到非公企业工作,切实解决非公经济的融资、人才、技术等方面的问题,推动非公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十三章 健全工作机制,增强规划实施保障能力
 
        本规划经过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具有地方性法律效力,必须凝聚全县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第一节  强化组织保障和工作责任
 
        强化组织保障。在县委领导下,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统领经济社会发展执政能力和水平。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准确把握发展趋势,落实科学发展举措。成立县乡两级实施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统筹、协调、指导规划实施。
 
        明确规划实施责任。根据本规划制定的目标任务,制定实施方案,把总体目标任务细化到各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乡镇,将预期性目标任务纳入各部门、各乡镇的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各单位要明确工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本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注重加强与财税、金融、投资、产业、土地、环保等政策的衔接,把规划落实到各项具体发展政策措施上,落实到各类发展建设项目上,落实到日常工作上,从组织和制度上确保本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实施。
 
第二节  完善和执行经济政策
 
一、用好用足国家经济政策
 
        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用足用好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产业投资、财税金融、土地管理、外经外贸、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发挥市场主体配置资源作用,引导资金投向本规划所确定的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
 
二、建立规划实施奖励政策
 
        建立投资奖励机制。凡是属于重点产业发展范围的投资项目,列入年度计划,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百色市的资金支持,对争取到上级资金的单位给予表彰;对招商引进的项目,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和《靖西县投资优惠若干规定》,以社会引资奖励标准奖励投资重点产业的投资者。
 
        建立效益奖励机制。建立重点发展产业经济效益奖励标准,凡达到规定效益标准的企业和个人,每年从财政预算资金中划出部分资金给予适当的奖励。
 
        建立品牌奖励机制。凡是取得市级、自治区级、国家级品牌的,从企业所得税中区别不同的品牌等级给予不同的奖励。
 
第三节  统筹推进项目建设
 
        项目建设是规划实施的重点任务,也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保障。根据国家、自治区、百色市“十二五”期间政策调整和投资导向,建立我县“十二五”重点项目库。对计划开工建设的项目,加快前期进度,尽快完成项目前期工作,确保项目按计划开工建设;对已开工建设的项目,加快建设进度,确保按时竣工。形成“开工一批、在建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建设滚动格局。多渠道筹措项目资金,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银企合作,引进民间资金和盘活国有土地投入项目建设。加强项目建设用地储备和报批,认真落实重大项目责任制,量化项目工作目标,把项目考核成绩作为主要政绩考核指标,确保完成投资计划任务。
 
第四节  完善监督反馈机制
 
        建立规划实施监督反馈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强化沟通和反馈机制建设,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建立和完善规划评估修订机制,分年度和中期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当实际运行严重偏离规划目标时,及时进行分析,提出调整议案,并报请县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实施。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加强宣传,争取社会各界理解和支持,使规划实施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确保顺利实施。
 
        全县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实现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奋斗!




附件:
 
1、《靖西县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2、《靖西县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写小组成员名单
 
3、《靖西县十二五规划纲要》初稿编制单位及专家组名单

 
 
《靖西县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
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玉云峰  县长
 
副组长:罗朝骞  常务副县长
 
李正福  县政协副主席
 
成  员:梁国盛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
 
朱  宇  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农顺林  县经贸局局长
 
黄正确  县财政局局长
 
陆  伟  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孔祥明  县农业局局长
 
文善积  县交通局局长
 
黄朝明  县建设局局长
 
许元星  县教育局局长
 
梁  冰  县文化和体育局局长
 
农国章  县卫生局局长
 
廖有来  县广播电视局局长
 
农  斌  县统计局局长
 
莫炳超  县旅游局局长
 
张俊琪  县口岸办主任
 
吕大仟  县工业区管委会主任
 
韦灿格  县科技局局长
 
李  熠  县民族局局长
 
曾理冲  县环保局局长
 
甘府攀  县水利局局长
 
黄  洋  县林业局局长
 
岑永华  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局长
 
农桂对  县扶贫开发办主任
 
杨英杰  县工商局局长
 
廖有仲  县水产畜牧兽医局局长
 
韦  江  县农业机械化管理局局长
 
韦光选  县移民局局长
 
谢文海  县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
 
黄绍新  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靖西县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单位及专家组成员名单
 
委托单位:百色市靖西县发展和改革局
 
承担单位:广西区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广西生产力促进会         
 
编制组长(首席责任专家):
 
韦坚祥 自治区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广西生产力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研究员
 
副组长:
 
董大为 自治区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地区经济研究室副主任
 
成 员:
 
陆发安  自治区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陈荣宣  自治区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前沿研究室主任
 
周明钧  广西社会科学院农发所副研究员
 
刘爱英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李明灌  广西区农业经管总站副站长、研究员
 
张 磊  自治区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办公室副主任
 
李 楠  自治区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前沿研究室副主任
 
候睿敏 自治区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经济学硕士
 
李 妍 自治区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经济学硕士
 
戴玫君 自治区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经济学硕士
 
赵子娟 自治区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经济学硕士
 
古 琪 自治区发改委员会经济研究所经济学硕士
 
张 静 自治区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旅游经济学硕士
 
李小红 广西农科院项目办经济学硕士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靖西县农业种植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