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旅游 > 风土人情 > 生活生产 > 频道
生活生产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壮 族 末 伦

2013-08-28 17:25:55   来源:   评论:0 点击:    收藏 | 打印
壮族末伦主要流行分布在靖西的新靖、武平、渠洋、新甲、魁圩、安德等乡镇,旧时也在临过的德保县、越南高平等到地流传,至今约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古时,靖西县以县城为界分为上、下甲两片区,故末伦流行也依地理分为上甲调和下甲调较明快活泼,下甲调则绵长舒缓。

附件1:

                             项目代码:  v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

 

 

 

 

                                                                                 

项目名称:   壮 族 末  伦         

 

项目类别:       曲  艺               

 

保护单位:  靖西县文化和体育局   

 

主管部门:   靖西县人民政府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印制

二Ο一Ο年三月一日
注意事项及填表说明

 

一、注意事项

(一)封面及表格中“项目代码”按以下标准填写代码:

民间文学(Ⅰ),民间音乐(Ⅱ),民间舞蹈(Ⅲ),传统戏剧(Ⅳ),曲艺(Ⅴ),杂技与竞技(Ⅵ),民间美术(Ⅶ),传统手工技艺(Ⅷ),传统医药(Ⅸ),民俗(Ⅹ)。

(二)此申报书表格各项栏目可根据内容自由扩展版面(广西文化厅政府网站下载,网址为:http://www.gxwht.gov.cn/)。

(三)凡在各项栏目中没有纳入的其它重要内容,可在“备注”一栏中说明。

(四)表格一律用电脑填写,准确无误,不得弄虚作假。凡填写内容不实、有虚假成分者,一经发现,取消其申报资格。

二、填表说明

(一)第一项“项目简介”栏目中,应包括项目的基本情况、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主要价值和影响(字数500—600字),要求重点突出,文字简练,叙述清楚,准确无误。

(二)第二项“基本信息”的“保护单位”栏目中,应填写具体承担该项目保护与传承工作的保护单位。每个申报项目只能填写一个保护单位。

“法人”栏目中,应填写保护单位的法人代表。“通讯地址”、“邮编”、“电话”、“传真”、“电子信箱”栏目中,须填写保护单位的通讯地址、邮编、电话、传真、电子信箱。

(三)第三项“项目说明”的“基本内容”栏目中,包括:1、项目基本情况;2、具体表现形态。“传承谱系”栏目中,要填写项目清晰的传承脉络,“代表性传承人”栏目中,要填写经过市级专家委员会确定的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四)第五项“项目管理”的“已采取的保护措施”栏目中,应包括已经采取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其他各种保护措施和实施方案。

(五)第六项“保护计划”的“保护内容”栏目中,保护计划应包括建档、保存、传承、传播、保护等内容。具体可参见《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一、项目简介

 

 

 

   末伦,汉语叫巫论,是从古时巫调中脱胎发展而来的一种说唱叙事形式。是壮族特有的民间曲艺种类。上世纪七十年代,为方便向外人介绍,有艺人借助汉语(桂柳话)近音将“巫论”的壮语称呼直译为“末伦”,一直沿用至今,末,即巫,伦,就是叙述的意思。

   壮族末伦主要流行分布在靖西的新靖、武平、渠洋、新甲、魁圩、安德等乡镇,旧时也在临过的德保县、越南高平等到地流传,至今约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古时,靖西县以县城为界分为上、下甲两片区,故末伦流行也依地理分为上甲调和下甲调较明快活泼,下甲调则绵长舒缓。据史料记载,早在宋末元初,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桂西各地已流行巫事活动以祈福消灾,这种巫事到明清朝时更盛。《镇安府志》记载:“镇俗,凡为疾病,不事医药,专请鬼婆祈祷,谓之跳鬼,鬼婆皆年轻妇女,彻夜吁讴-----”,《归顺直隶州志》也有记载:“----然多信巫觋,遇有疾病,辄令祈祷,酣歌于室,此风牢不可破----”早在古代,巫术已在归顺(今靖西),流传之后,人们不但用巫术祈福消灾,还利用巫调来叹身世,诉衷情,叙故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在原来巫调的基础上又吸纳了当地的山歌及民间小调而形成了如今的末伦说唱艺术。

   末伦旋律优美动听,音乐曲调亲切朴素,富有感染力,其唱词为五、七言句,滚押腰韵,连环相扣。末伦一般用壮话说唱,旧只一人表演,坐唱、站唱、走唱均可,一手拿扇坐唱,无伴奏。现代则发展为多人表演,坐唱、站唱、走唱均可,道具有时依传统,有时拿手鼓或绣球不等,并加上马骨胡、三弦、土胡等乐器伴奏,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传统的末伦段子主要有《送情鞋》、《怨情》、《白蛇传》、《三八英大》等,久传不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靖西文艺工作者以末伦为载体,创作了反映现代生活的新末伦作品,《瓦氏祭旗》、《春暖虎将》、《一诺千金》分别参加全国、全区、全市的少数民族曲艺展演和文艺汇演,多次获得殊荣,引起了轰动,也得到全国曲艺界和各种媒体的关注。

   末伦是一种个性鲜明的壮族地方活态文化,是壮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它起源于壮族地区生态的宗教文化,发扬于充满激情的新时代,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以及独特色的艺术魅力,故而具有广泛的文学、音乐、艺术、美学等研究价值。对壮族末伦的地位认定,于今于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壮民族的文化创造性价什和保护也有着重要的为时已晚义。

 

 

二、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壮族末伦

属   地

    靖西县

保护单位

  靖西县文化和体育局

法   人

   梁  冰

通讯地址

广西靖西县文化和体育局

邮   编

533800

电    话

0776—6212477

传   真

6212477

电子信箱

Jxwt88@163.com

  

    靖西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距首府南宁268公里,距百色市政府所在地右江区181公里,东与天等、大新县接壤,南与越南人民共和国高平省毗邻,西连那坡县,并界右江区、云南富宁县,东北紧靠德保县。地处东经105°56'---106°48',北纬22°51`—23°14'。全县下辖19个乡镇,面积3331平方公里,总人口近60万,有壮、汉、苗、瑶、回、满等11个民族,其中壮族人口为总人口的99.64%。

    靖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属碳酸盐岩构成的高原型岩溶地区,最底海拔260米、最高海拔1370米,森林覆盖为7.3%,年平均气温19.1°,年均降雨量1658.8毫米。全县矿产资源较丰富,主要有铝土、锰、硫铁、重晶石、煤等,其中铝土矿储量达4亿吨以上,猛矿品位平均达30度以上,为全国优质锰矿床之一。县内水利资源较好,有地表河27条,地下河14条,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奇特秀美的山水,县内旅游景点众多,潜力很大。

    靖西县由于其特殊的岩溶地理环境,独特的自然风光,又是壮族人口聚居最高的县份,故千百年来积淀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绽放出无数绚丽的壮民族文化之花,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为世人所瞩目。

 

三、项目说明

 

 

分布

区域

    靖西县新靖、渠洋、魁圩、新甲、武平、安德以及德保县的部分乡镇、越南高平省一些县份

   靖西远在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便有先民在此开拓、逐渐形成部落,秦汉时归入中央集权所管辖,唐时称“归淳”,元朝更名为“归顺”,意为南蛮人归顺,民国改称靖西府。据史书记载,早在唐朝时,岭南地区巫术已很盛行,靖西在秦汉时便属百越杂陈的岭南,故壮族先人由自然崇拜转而借助巫事活动以祈福消灾。因巫术活动早就有之,由巫术唱腔演变发展而来的“巫论”(末伦)说唱艺术便逐步形成并流传不衰。

    因末伦是从巫事活动中发展而来,故旧时的末伦表演带有一些迷信色彩,其表演的步骤有祭奠、演唱、收式等程式

一、祭奠

即祭告神灵,祖宗先人。当某屯群众需办斋事活动时,村民便请末伦艺人(大部是巫婆本人)来演唱,事主通过巫者与神灵或自家祖宗灵魂沟通,占卜问卦,同时通过巫者之口倾诉自身的困境,祈求先人保佑,末伦艺人会事先了解事主的家庭背景及本人的诉求,再用末伦调为其演唱,以慰籍事主及其亲属。

祭奠要设香案,供桌上插香点烛,供上祭品。香案前置一蒲团(或草席),以供末伦艺人坐唱。末伦艺人演唱前穿上行头先向神位烧香祭告,代表事主与神宗神灵沟通,然后打坐在蒲团上演唱。

  • 演唱

演唱一般先唱开场,向神灵问候,然后诉说人间生活的种种艰辛,再唱事主的诉求内容。求祖宗灵魂降福消灾,保佑后人畜兴旺、人丁安康等。演唱一般重复多次,反复祈求,连续不断,所以一轮演唱需一个多小时以上。

  • 收式

演唱结束后,末伦艺人起身再向神位祭拜,再给事主每位亲属挂红,(在脖子上结系一条红带)然后脱下服装行头,恢复一般人的身份。

以上是旧时末伦的表演程式,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已摒弃了旧时的繁杂礼仪和迷信色彩。平时在田间地头劳作或农闲时节请会唱末伦的人随时演唱,以消除疲劳和精神享受。于是便形成了新的末伦演唱形式。新的末伦表演不需正规的演出场地,也无需特别的服装行头,道具也只一串铜铃打节奏即可。一些盲目人捶背按摩师由此学了末伦曲调配合自己的一技之长而讨得了生活。因此,在旧时,靖西的街头巷尾,曾经活跃着一批盲人末伦艺人。

    

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旧时道具及服装

   1、折扇一把

   2、铜铃一串(一大五小)

   3、短花围裙一件

   4、头箍一个,头箍连着一张红绸,能将脸遮住

   5、绣花鞋一双

   6、八卦垫布一张(长宽约一尺)

   7、香案:香条三根、红烛一对、祭品若干(鸡、米、水果、饼干等)

现时表演道具:折扇、铜铃、手鼓、绣球等可。

伴奏乐器:马骨胡、土胡、三弦、小鼓、锣、钹等。

            

                 靖西县新镇旧州街末伦谱系

 

代别

姓名

姓别

出生

年月

文化

民族

传承

备注

 

 

 

 

文盲

师传

第四代以前的师传已无法考证

黄蔡氏

清末民初

文盲

师传

已去世

赵秀莲

1913—1979

文盲

师传

已去世

 

黄婆团

1915—1980

文盲

师传

已去世

赵培特

1931

文盲

师传

朱祖线的姨妈

 

赵开瑞

1930—1995

小学

师传

已过世与赵培特是堂妹

朱祖线

1952年6月

初中

师传

 

 

 

 

 

                   靖西县武平乡末伦传承系

代别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文化程度

民族

传承

备注

 

 

 

 

 

 

 

第五代以前的师传已无法考证

石爸宝锦

1901—1970

文盲

师传

已过世

陈新光

1928—2008.9

半文盲

师传

已过世

蔡文献

1946

师传

 

 

   朱祖线,男,壮族,1952年生,初中文化。现居靖西县新镇旧州街。自幼受表姨妈赵培特的艺术熏陶,在表姨妈的末伦调和山歌声中长大,耳濡目染,少年时便对末伦、壮剧等民间艺术产生浓厚兴趣。在老艺人的悉心传授下,青年时便唱末伦、演壮剧,编山歌无所不能,至今仍活跃在业余文艺舞台上。还悉心专研壮族绣球工艺,多次代表壮族到北京、南宁等地为中外宾客献艺,被誉为“绣球王”是靖西县文明暇尔的民间艺。

   蔡文献,男,壮族,1946年生,初中文化。世居靖西县武平乡武平街。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乡文化站工作。少儿时即跟随同街的陈新光傅学唱末伦、山歌等民间小调和演壮剧,经常随大人到附近村村屯唱山歌、唱末伦,青年时便出口成歌,编唱末伦,成为远近闻名的山歌手,末伦艺人。

 

 

四、项目论证

 

 

壮族末伦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悠久的传承性

壮族末伦艺术,古就有之,虽然是从巫事活动中发展而来,旧时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正是与巫事活动(属精神活动)有联系,故这种说唱形式在当地人心里有一种神圣的观念,也形成了壮民族特有的心理素质。人们认为唱末伦能降福消灾,获得心里安慰,所以末伦能代代相传,久盛不衰。

    二、独有的民族性

末伦是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绝无仅有的壮族曲艺形式,长期在壮族地区传承流行,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壮族社会生产、生活及文化心理壮况,是壮族发展进程中的一种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区域性、民族性。

三、特有的艺术综合性

 末伦具有音乐、表演、壮文学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说唱艺术,其独特的壮语唱词结构和韵律,连环相扣,加上艺人声情并茂的表演,给人一种流畅的审美感受,独具艺术魅力。

 正因为壮族末伦具有悠久的传统性,独特的民族性和艺术性综合性,所以它呈现出重要的社会价值。

  • 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

   末伦是壮族独有的曲艺演唱形式,它脱胎于旧时的巫事活动,所演唱的内容、音乐构成、艺人服饰及表演的道具,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宗教文化面貌和民族心理素质,具有显著的文化价值。人们借助末伦的表演,抒发了内心的情感并对本民族文化有了切身的感知,末伦活动在某些场合能产生一定的民族凝聚力,故而末伦从古至今能代代相传,壮族末伦确实具有民族文化传承的功能和价值。

二、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末伦是从巫术中演变而来,而巫术原先是由中原地区传入岭南地区,继而渗入壮族聚居地归淳(今靖西),巫调由原来的专门巫师流向民间并普遍流传,与其反映的内容,涉及的社会现象无不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传统末伦段子中我们能感知到旧时壮民族的社会发展状况,这些后人都可以从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宗教学、民族学等等方面进行科学研究,因此,壮族末伦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三、独有的艺术审美价值

    壮族末伦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在原始巫调的基础上广泛吸纳了当地的山歌曲调和韵律,使内容与形式的结合,更趋完美,增强了艺术表现力,最终形成了现今群众喜闻乐见的说唱表演艺术,其优美的曲调,舒缓流畅的旋律,加上艺人自然朴实的表演,极具艺术感染力,其艺术的民族性,具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靖西县组织“末伦表演队参加在内蒙古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获殊荣,从此,末伦这个壮族曲艺独种引起了外界的关注。业内专家都认为末伦作为壮族特有的曲种,值得挖掘保护,应下力气进行宣传打造。近十几年来,靖西县人民政府也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讨,作出部署,要把末伦作为一种文化品牌进行打造,文化部门也集中人力对末伦进行了挖掘、抢救和弘扬工作,创作出了一批节目先后参加全国、全区、全市的曲艺展演和文艺比赛,均获得了专家的肯定和奖励,为末伦的发展和继承起了积的推动作用。然而,末伦的传承发展目前仍面临着许多的难题:

一、末伦艺人后继无人

目前靖西民间末伦艺人不足球10人,而且平均年龄超过65 岁以上,年老体衰,基本上不再传唱末伦了。八十年代以前还有一部分艺人属盲人捶背师,他们在晚上拄着拐杖、摇着铃铛,在街头巷尾为人民提供按摩服务,一边按摩一边唱末伦为客人消遣。但近年随着这些盲人的相继逝世,现街头再也听不到末伦的唱调了。

 

 

 

 

 

 

五、项目管理

 

 

 

   1、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县文化馆依照“收集整理民族民间优秀文化遗产”的工作任务,曾对民间末伦进行了挖掘整理,部分录了音,对了谱,形成了部分文字资料。

   2、2003—2005年,县人民政府多次召开民间文化挖掘,利用座谈会,还邀请中央民族大学,广西民族研究专家学者到会指导,共商打造靖西壮族文化品牌的大计,并提出了“壮歌(含末伦)进课堂,壮舞入广场”的五年构想。

   3、2004年县人民政府在靖西旧州(旅游景点、绣球之乡)挂牌成立“壮歌堂”并邀请县内民间艺人作教师,培训了一批民间艺术骨干(含末伦、山歌)。

   4、县文化馆近几年组织人员对末伦进行改编、创作了一批新的末伦作品,先后参加全国、全区各种文艺展演,获得佳绩。其中《瓦氏祭旗》获广西曲艺汇演优秀节目奖、《春暖虎将》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三等奖、《一诺千金》获“八桂群星”二等奖。

   5、2008年10月,县人民政府决定将末伦列入项目规划,并已经以政府名义撰写申报项目报告。

 

 

 

 

 

 

 

 

 

 

1、1985年县人民政府下拨3000元,县文化馆自筹2000元对全县民间曲艺(含末伦)等项目进行普查和挖掘,并形成文字资料油印成集。

  2、1993年县政府下拨一万元组织人员创作排练了末伦《穷在深山有远亲》参加在内蒙古举办的全国少数民间曲艺展演获二等奖。

  3、2003年政府下拨2千元、企业赞助6千元、县民族局、文体局组织人员创编末伦《瓦式祭旗》参加全区“八桂群星奖”获节目二等奖。

  4、2005年县政府拨8000元,由文体局组织人员创作末伦《春暖虎将》参加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获三等奖。

  5、2004年县人民政府拔款5000元,在旧州挂牌成立“壮歌堂”并聘请县内民间艺人为30多位业余文艺骨干授课。

  6、2007年县政府下拔2万元,由文体局、文化馆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在原有资料基础上进一步对壮族末伦、壮剧等项目等深度挖掘、申报。

 

 

 

 

 

 

 

 

 

 

 

 

 

 

六、保护计划

 

 

 

 

 

 

 

 

 

为保护末伦这一壮族特有的曲艺品牌,从根本上改变末伦日渐衰落的民间娱乐地位,特制定五年保护计划,此计划由靖西文化和体育局负责组织实施,靖西县委、县人民政府负责管理、指导。保护计划要点如下:

(一)、静态保护

  1. 对壮族末伦的历史源流和发展现状进行全面普查,进一步挖掘整理末伦的相关资料,基本摸清壮族末伦的历史家底。
  2. 在普查、记录编撰的基础上建立全面反映壮族末伦基本面貌的档案资料数据库和工作网站,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较为完备的保护方案。推动壮族末伦的有效传承和发展。
  3. 邀请国内、区内有关专家学者参加研讨,发动县内有关人员深入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工作,并把研究成果编成文本予以出版。
  • 、动态保护
  1. 以县政府提出的“壮歌进课堂、壮舞入广场”规划为契机,在壮族末伦流行乡镇建立若干末伦基地,确认命名一批壮族末伦艺术家,建立末伦演唱生态保护村。
  2. 定期举办壮族末伦、山歌传承骨干人才培训班,邀请被确认的末伦民间艺人作为长期的教师,确定他们的师徒关系,建立具有特色的壮族末伦传承保护体系。

3、通过授予荣誉称号,给予生活补贴等方式,提高民间老艺人的社会地位,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增强他们的社会影响,调动群众保护传承壮族末伦的积极性。结合保护工作的实施开展、充分发挥现代传媒手段,增强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末伦文化品牌的意识。

时  间

保护措施

预期目标

 

2009年

   全面普查、整理末伦音乐唱腔,编写末伦表演教材,落实建立末伦传承基地。

  

 

 

 

   1、完善普查资料整理为主的静态保护基础工作

   2、全面启动学校、景点末伦的普及及教学

   3、建立末伦传承基地,通过学习班,建立一支末伦创作、演唱人材队伍,加大对末伦等民间艺术遗产的保护力度

   4、建成末伦档案资料数据库和工作站,形成文学研究文本。

   5、末伦在学校、学区、社区农村传承普及达到50%

 

2010年

    在普查的基础上,在末伦传承基地开办多期培训班,并结合中小学的音乐教材,在学校试行末伦的教学,使末伦曲牌逐步在校园普及。

 

2011年

    设立壮族末伦山歌文化生态保护区,并把末伦作为一种文化内涵与县内旅游事业结合起来,通过各景区的民俗表演,把末伦全面推向县外,影响世界

 

2012、2013年

    全县的末伦文化品牌传习、宣传、教育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组织县内专家深挖壮族末伦的社会文化内涵,结合社会发展,为县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1、建立有专家指导的,以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的壮族末伦保护领导小组(已建成)。

    2、设立以县委分管文化、民族、旅游的常委为负责人,文体局具体操作的壮族普查工作组(已开展工作)

    3、设立以县府分管副县长为负责人,由文体局具体操作的壮族末伦史料编写组(已开展工作)。

    4、结合旅游事业,吸引外资,发展以末伦演唱和壮族绣球为龙头的壮文化产业。

5、县政府每年投入一定经费对末伦等民间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宣传。

 

 

 

 

保障措施

 

经费预算及

其依据说明  

经费预算

依据说明

地方配套资金

 

总计50万元

 

 

  1、普查设备:5万元

   2、建立数据库和信息网络:6万元

   3、举办六期传承人骨干人才培训班和保护管理人才培训班6万元

   4、培训20名传承人10万元

   5、建立4个传承基地8万元

   6、编辑出版“末伦相关图书、资料5万元

   7、建立壮族末伦研究和保护体系及鼓励创新机制10万元

 

 

 

 

 

 

  1. 自治区配套15万元
  2. 百色市配套15万元

3、靖西县配套20万元

 

 

备注

 

   要求中央下拨专项资金20万元

 
           

 

 

上一篇: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路壮剧
下一篇: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提线木偶

分享到: 收藏